《三国演义》里这样讲述这段故事: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如此看来,《虎啸龙吟》虽然没直接让司马懿开口说这些话,但用心理“呈现”了他的想法。这不单单是历史剧的问题,而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CP的问题——只是通过历史剧的演绎,我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这样的改编是否合适呢?
这要从当今的历史剧创作的风气讲起。相比二十多年前历史剧偏重“还原原著”的特点,现在的历史剧更注重人性内部的分析,特别注重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也是为了让观众容易产生代入感,觉得面前的历史人物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虎啸龙吟》里有大量戏份给了张春华。如果说战争和政治史男人的八卦,家庭关系和男女之间的复杂纠葛,则是为了满足广大女性观众的需求。《虎啸龙吟》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一个严肃的历史剧,而是一个带有商业片性质的历史剧,只是比起那些戏谑搞笑的“穿越”和“宫斗”剧,多了更多细节上的历史考究和艺术严谨。
换言之,司马懿遭遇的问题,不论是跟诸葛亮的斗智斗勇,还是在魏国内部和历代皇帝、曹氏宗亲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历史的再现,而是当代现实问题的“古代投射”。在职场上,在商业圈里,我们依然要面对司马懿式的困局,比如,职场人际关系处理的难题,婚恋中的信任危机,等等。
换言之,套用今人的观念去揣测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虽然未必精准,但也不是不可以。正如司马迁在《史记》里,对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人物对话、心理描写,其实也是出于“猜测”,是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做了合理的推理,反而增添了《史记》的文学性,而其基本史实却又是十分精准的。学者易中天也提到过,历史在不断演变,但千百年来的人性大概是变化很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