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故宫“御瓷新见”瓷器展,在对比中领略残缺之美
残缺的文物常有更动人处,一件完满的瓷器作为整体存在时易于让人忽略其局部的美——其釉色之灿烂、其胎体之厚薄、其雕纹之精致与所绘花色之润泽繁复。
9月21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景仁宫开幕的“御瓷新见——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展”中,观众们就能从破碎中领略到美感。
去年十月,北京故宫景仁宫曾展出日本最著名的、最能够代表日本侘寂之美与残缺之美的名物“马蝗绊”,六枚金属钉锔补的青瓷碗很有脆弱的美感。今天,同样是在景仁宫的新展“御瓷新见”中,观众能看到更多有破碎美感的明代景德镇御窑出土的落选品、废品、供余品(修复件或残片标本),这些瓷器身世坎坷,在朝廷派去的督陶官的严苛审视之下,为了不让帝王使用的瓷器流落到寻常百姓的手里,所有官窑的贡余品、有瑕疵的次品将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这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帝制的尊严、保证了官窑的水准,也正如我们后来看到的,存世精美完整的官窑瓷器凤毛麟角。
展览现场,故宫景仁宫
一件残破的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
那些被当即打碎、未见天日的和在时间中被“折叠”的瓷器也储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新发现的宣德、成化瓜皮绿釉器,发色鲜亮,很有该时代的代表性;而同样是颜色釉的一件蓝釉刻应龙纹缸,体量巨大,外壁及口沿上施蓝釉,内壁施白。外壁肩部及近底处均刻卷草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则为暗刻海水应龙纹,可见应龙舞于海浪之中,浪花翻卷。外壁口沿处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排的楷书款。现场的一件宣德斗彩残件小而精美,可能是梅瓶盖之壁。通体施釉,外壁下端饰一周青花卷草纹,腹部以青花五彩饰莲池纹,釉上填色处可见釉下刻线;以矾红彩填绘莲花,以绿彩作莲叶、浮萍等穿插其间,并以青花勾勒出水波纹,动感十足。
蓝釉刻应龙纹缸
在大量的皇帝御容中,有一组清代帝王读书像颇为不同。虽然画像描绘的是帝王读书的日常生活,但画风却与清帝朝服像十分相近——工整而肃穆。这组清帝吉服读书像作何用途?是否与文字记载的御容供奉有关?
今日立秋,不少地方都有“立秋咬秋瓜”的习俗,清代《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记有:“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有的地方也称之为“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风雨之间,历代文人墨客往往借其抒发情怀,“风雨归舟”“山雨欲来”等与“雨”有关的景致被描绘得极为生动,近现代画家傅抱石“风雨”题材的作品更被论者形容为“一半山川带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