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斗彩残件
9月21日,展览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箭亭“故宫书苑”召开,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程念革出席并介绍展览情况。此次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景仁宫正殿展出第一单元,名为“红蓝相映——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景仁宫后殿展出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为“五光十色——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各种彩瓷”。共展出文物和标本合计196件套。
“御窑新见”:以新发现的瓷器碎片补足历史
自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朝廷即在景德镇珠山设陶厂(建文四年更名为“御器厂”、清代更名“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直至清代最后一朝宣统止,几乎历朝都沿袭这种制度。
陶厂、御器(窑)厂或由地方官监管,或由皇帝亲自选拔官员派往督造。厂内汇聚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按照宫廷要求和所发给的设计样本,采用最优质原料、大量烧造至精至美的瓷器。虽然选中的瓷器被源源不断地运进皇宫,但日常使用,改朝换代,历经沧海桑田,总会被损耗一部分,致使传世明代御窑瓷器不可能全面反映当时御器(窑)厂生产的信息,因此,人们寄希望于对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便获得更多信息。
展览现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以珠山为中心的景德镇市政府大院基本建设工程,先后发现明代洪武至万历朝御窑瓷器落选品、废品和部分窑炉遗迹,经过抢救性发掘,获得数以吨计的御用瓷器落选后被打碎丢弃的残片和窑具标本,粘合复原出1400多件明代御窑瓷器,对深入研究明代御窑产品和生产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对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标本整理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景德镇市公安部门收缴的御窑瓷器标本移交文物部门,又不断有重要遗物被发现,有的还被进而粘合修复。本展览即以“御瓷新见”为切入点,将一些新发现且未曾展出的重要出土瓷器修复件和残片标本,配以经过精心挑选的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明代御窑瓷器予以展示,同时也兼顾对以往举办的历次展览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向公众进一步展示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红蓝相映——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鲜明的御窑风格
明代各朝御窑青花瓷均具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如永乐、宣德朝青花瓷,造型优美,纹饰丰富,青花色泽浓艳;成化、弘治朝青花瓷,胎薄釉润,纹饰舒朗,青花色泽淡雅;嘉靖、隆庆、万历朝青花瓷,造型繁多,纹饰繁缛,青花发色浓重艳丽。由于釉里红瓷器的烧成难度较大,致使明代釉里红瓷产量很低,发色纯正的产品更是罕见。
自明、清两代至今,青花瓷始终是中国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明代更是青花瓷烧造的兴盛时期,尤其是永乐、宣德和成化朝御窑青花瓷,产量大、质量精、均备受世人青睐。
总体来看明代青花瓷一般都造型丰满、浑厚、古朴,线条柔和胎体多较厚重,胎质大都洁白坚致;釉质肥厚滋润,釉色多白中闪青。还有一些青花瓷的造型和纹饰,大量采用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反映出明代社会善于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创造崭新艺术品。
青花海水山石松竹梅图盘(残) 景德镇出土残件
在大量的皇帝御容中,有一组清代帝王读书像颇为不同。虽然画像描绘的是帝王读书的日常生活,但画风却与清帝朝服像十分相近——工整而肃穆。这组清帝吉服读书像作何用途?是否与文字记载的御容供奉有关?
今日立秋,不少地方都有“立秋咬秋瓜”的习俗,清代《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记有:“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有的地方也称之为“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风雨之间,历代文人墨客往往借其抒发情怀,“风雨归舟”“山雨欲来”等与“雨”有关的景致被描绘得极为生动,近现代画家傅抱石“风雨”题材的作品更被论者形容为“一半山川带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