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随着政策开放、信息发达,已是古稀老人的胡立文与居住在上海的王玉龄女士恢复了联系。他说:“后来我和王玉龄女士一直都保持着联系,我去过她那里。前年我都还去了上海和她们一起参加活动。”
看到和蔼慈祥的胡立文老人晚年能在一个不错的环境中度过,我从心底替老人家感到高兴和安慰。胡老不仅能写一手好字,还创作过许多好文章。8年前,他曾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篇《崇拜伟大的抗日英雄张灵甫将军》的回忆文章。如今,93岁高龄的胡老依旧每天坚持读书看报,老人现在最爱读的3份报纸是《参考消息》《团结报》《遵义晚报》,最爱读的两本杂志是《炎黄春秋》和《贵州民革》。
临别时,胡老送我一本抗战主题的挂历,他在挂历上写下的“七十四军中校会计课长胡立文赠小友周渝”一行字依然是笔走龙蛇,铁划银钩,不减当年风采。我亦衷心祝愿胡老身体健康、无忧无虑安享晚年。
“当年有幸识夫君,
没世难忘恩爱情。
四七硝烟伤永诀,
凄凄往事怯重温。”
这是张灵甫的遗霜王玉龄女士为丈夫题写的一首诗。在本文的篇尾,我想说说这位忠贞而坚强的女士。1945年,王玉龄与张灵甫结成夫妻时年仅17岁;结婚不到两年她便经历了失去了丈夫的不幸。一个不满20岁的少女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奔波打拼数十年,这是很多人都无法想象也无法做到的。然而,几十年的光阴虽然苍老了年华,却没有冲淡她对丈夫的爱,正如《因为爱情》中所唱“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
这样阴阳相隔的爱情尽管带着些凄美色彩,却足以令人羡慕。除了对爱情的忠贞,更让我敬佩的是王玉龄女士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对历史的气度。尽管对丈夫情深似海,但她却能在今天与当年张灵甫孟良崮战役的对手粟裕将军的后人同聚一桌,彼此相逢一笑。
孟良崮上夕阳红,往昔峥嵘亦随风。今天,硝烟散尽的孟良崮遗址立有一块王玉龄女士题写的石碑—“和平统一”这四个大字,意味深长。如今的两岸和平来之不易,从这一角度而言,由“和平”走向“统一”便是新一代炎黄子孙进一步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