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05年,王振复于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建筑美学笔记》以来,学界关于建筑美学的文化普及色彩愈加浓厚,建筑美学正在从一门亟待建构的学科转变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起居、休闲、文化遐想息息相关的“资粮”和“营养”。2021年7月,王振复的又一新作,《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由中华书局出版,同样是这一“转向”的表征。
把建筑还原为文化,是王振复之文化普及的首要目的。文化是建筑的“土壤”。如果“纯粹”的建筑艺术品是已成之“果”,王振复所做的更像是“土壤”分析,兼及二十四节气、树种选择、如何施肥和治理病虫害的考察,也即建筑艺术何以可能的文化还原。王振复早年之作具有本体论建构的自觉——《新建筑》上的首篇文章,题目即《建筑本质系统理解》,但这不是他个人的特点。他个人的特点在于,还原和呈现建筑艺术所孕育的“母体”,在艺术之“树”与文化之“土”的复杂关系中谋篇布局。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中,“半片砖瓦”可谓建筑的质料、单元和构件,治“小品”;“十里楼台”可谓建筑的门类、形式、习俗、制度和操守,为“大作”。二者均不以某种单一的建筑形态和艺术成品为逻辑线索,而是在逻辑上解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赖以“建构”,抑或“孵化”的“能量场域”。例如说窗,有长有短有半有扇,有横风有和合,有开、闭、漏、轴,有四方有六方有八方,有砖框的花窗有围屏的纱窗等。但最终,书中文笔一转,说窗的开设是为了“透气”,是为了居室的“呼吸”,所以,“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笔锋转折前的知识或许不难积累,难在笔锋转折后的境界,难在对建筑所隐含着的审美意蕴的开掘——在形上和形下的屯蒙间,审美意象渐次生成的“履历”得以再现。这才是文化研究的魅力,文化研究不只是一种固执的“立场”,更是一种现实的带有生命性经验的“应机”。
10月15日,美琪大戏院将迎来80岁生日,演艺空间延展出新舞台,戏剧分享会、艺术家座谈、互动式课程、历史建筑主题展等主题活动成为打开80周年庆生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