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建筑中国》:从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2)

《建筑中国》:从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2)
2021-11-03 10:10:15 光明日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05年,王振复于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建筑美学笔记》以来,学界关于建筑美学的文化普及色彩愈加浓厚,建筑美学正在从一门亟待建构的学科转变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起居、休闲、文化遐想息息相关的“资粮”和“营养”。2021年7月,王振复的又一新作,《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由中华书局出版,同样是这一“转向”的表征。

把建筑还原为文化,是王振复之文化普及的首要目的。文化是建筑的“土壤”。如果“纯粹”的建筑艺术品是已成之“果”,王振复所做的更像是“土壤”分析,兼及二十四节气、树种选择、如何施肥和治理病虫害的考察,也即建筑艺术何以可能的文化还原。王振复早年之作具有本体论建构的自觉——《新建筑》上的首篇文章,题目即《建筑本质系统理解》,但这不是他个人的特点。他个人的特点在于,还原和呈现建筑艺术所孕育的“母体”,在艺术之“树”与文化之“土”的复杂关系中谋篇布局。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中,“半片砖瓦”可谓建筑的质料、单元和构件,治“小品”;“十里楼台”可谓建筑的门类、形式、习俗、制度和操守,为“大作”。二者均不以某种单一的建筑形态和艺术成品为逻辑线索,而是在逻辑上解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赖以“建构”,抑或“孵化”的“能量场域”。例如说窗,有长有短有半有扇,有横风有和合,有开、闭、漏、轴,有四方有六方有八方,有砖框的花窗有围屏的纱窗等。但最终,书中文笔一转,说窗的开设是为了“透气”,是为了居室的“呼吸”,所以,“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笔锋转折前的知识或许不难积累,难在笔锋转折后的境界,难在对建筑所隐含着的审美意蕴的开掘——在形上和形下的屯蒙间,审美意象渐次生成的“履历”得以再现。这才是文化研究的魅力,文化研究不只是一种固执的“立场”,更是一种现实的带有生命性经验的“应机”。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