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建筑中国》:从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3)

《建筑中国》:从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3)
2021-11-03 10:10:15 光明日报

建筑使人得以历史地“在场”

使人得以历史地“在场”,是王振复之文化普及的核心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振复在理路上更接近于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把人的现象理解为人类历史上的社会现象;王振复亦把建筑的现象理解为人类历史上的社会现象。迪尔凯姆指出,一个人自杀,形成某种信仰,不只是他个人的行为,更透露出其社会关系的总和;王振复亦认为,一个人盖房子,构成某种居所,不只是他个人的笔触,同样表现出其社会关系的深层结构。所谓建筑,是为人所有的,是这大地上属人的“宇宙”——这一“宇宙”不是空脱的,只能结合具体的时空来看待,因此,它尤其是一种属人的历史当中的“宇宙”。

本书有一个《附录》,是全书正文的最后一部分,在这部分,接近于最后末尾的几段话里,王振复讲了一则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他曾经去过一座寺庙,寺庙的殿宇上供奉着如来、太上老君、关公、李时珍和土地等各种神像,陪同参观的人员问先生有何感想,曰:“加得愈多,减得愈多。”大概是多即是少的意思。“那么多的神,作为崇拜对象‘济济一堂’,这像是做了加法,但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消解了神与神性。拜神本来是很专一、很执着的事情,好比专一的爱情,是尤需要执着的,一旦‘移情别恋’,搞‘普遍的爱’,则等于无爱。”这句话让人回味良久。中国人,是“一条腿跪在大地上的”,是“以人为本”的信奉者和追求者。这不是头上的星空,心中至上的道德律令制定的,却是真实而正在发生的人的历史“在场”。

一部建筑美学的心灵随笔

话语的“张力”,是王振复之文化普及的独特风格。建筑美学的研究,从表面上看,难在材料。文献多集中为“匠”人计量之概述,偶见于方志、类书,建筑物本身没有严格记载,尺寸、形制不明确,考古发掘所出土的建筑文物多为地下建筑,地上建筑经历了一次次拆建,原貌尽失。但就建筑美学研究的实际内容而言,难在理解。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