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采访刘炜之前就有耳闻,她是活跃在文物研究前沿的全国著名专家,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她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历任国家文物局研究室副主任、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总编室主任、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负责人、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研究专家。她长年活跃在国家文物系统研究工作的第一线,走遍全国各地的文物古迹、考古工地和博物馆考察调研文物。得天独厚的工作环境加之勤奋好学,使这位女专家对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的文明发展和艺术风格演变都有着独到且深厚的造诣,在我国文物专业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她的学术成就和重大贡献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赞赏,凭其文物研究成就入选《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
当我走进了刘炜充满书卷气的房间,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书稿,可想而知每天博览群书、埋头写作是她的生活重心和常态。一面墙摆放的书柜里各种精装文物图书是她致力于文物研究40年的成果。粗略统计,由她主编、撰写的文物著作有30多部、200余卷,涉及面极为广泛。有文物专业类、辞书工具类、鉴赏鉴定类,还有普及文物知识读物以及适应海外读者的翻译版本。这些被读者视为最具权威性的畅销图书,均出自眼前这位女专家之手。
我们的话题是从刘炜在毕业后不久主持一项国家出版项目《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开始的。这是中国第一部学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大型文物工具书,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担任主编单位,这在文物出版项目中很少见到。刘炜谈到这个项目经历了十分艰巨的遴选文物程序,由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对全国各地博物馆藏品逐级进行评审,从数万件文物中精选出被称为珍贵国宝的一级品5000余件,按文物类别分为4卷,最终编集成书。从1982年开始启动,经历评选、撰稿、拍照,到1995年大陆版和海外版同时推向市场,可谓“十年磨一剑,一旦试锋芒”。出版当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优秀图书奖(图书出版最高奖)、第一届中国辞书一等奖(辞书类图书最高奖)。其编委会成员及撰稿人均为国家级和省级专家中的精英,而刘炜作为该著作的常务副总编,则承担着更多的把握学术方向和责任。她注重充分发挥每一位专家的特长,在各地考古发掘、文物收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学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该书创立原创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优势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该著作出版后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的发行量均占据鳌头,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标杆。
《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大获成功,仅仅是刘炜在学术研究的漫漫长路上迈出的第一步。90年代社会上掀起了收藏热,促使文物鉴定图书成为热门,然而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鉴定图书极大地扰乱了市场。为此,由刘炜策划并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文物定级图典》(4卷本)应运而生。文物鉴定是博物馆收藏文物的基础工作,长期以来在全国博物馆内部执行一套《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这是由国家颁布、确立的科学鉴定、分级管理的方法。每件馆藏文物均需经过专家鉴定后划分为一、二、三级品及等外品。1999年底,刘炜执行主编的中国第一部文物鉴定和等级划分标准的工具类图书问世,在图书市场异军突起,以科学性、权威性又创佳绩。200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六届国家图书荣誉奖(图书最高荣誉)、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五届国家辞书奖特别奖(辞书最高奖)。2016年刘炜又担任总主编统筹出版《中国艺术史图典》系列丛书,她以巧妙的构思和简洁明快的编排手法,为读者打开了通往中华民族浩瀚而灿烂的艺术殿堂之门,又一次捧回了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在刘炜看来,徜徉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间何等惬意,每一个细微分支都值得专家们倾注毕生心血。《国宝系列》、《文物名家大讲堂系列》、《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中国文物鉴赏大系》、《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等诸多文物著作,都是由她策划、主持、撰写、编审的,被文物专业领域称之为教科书式的权威著作。刘炜除了引领文物研究前沿的诸多专业著作以外,还有一批将金字塔尖上的高深学问转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普及读物,悠然进入平凡百姓家。例如《中华文明传真》(海外版10卷本)、《三国志的大地》(日文版)、《图说中国文明史》(日文版10卷本)、《中国历史大长征》(韩文版)等更是海内外闻名的历史、文物畅销书。由此我想到,一流学者未必个个都擅长撰写普及读物,而国际水平的普及读物必须由具备一流学者的底蕴、一流学术成果的支撑、权威性的研究结论,深入浅出的写作能力等等,诸多元素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成功。刘炜正是这样一位脚踏实地、严谨治学、深耕文化、确保研究成果含金量的领军专家。
采访的最后刘炜笑着告诉我,文物研究之路很漫长,我现在又要开辟新的领域——佛教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为此我已经在中国、印度、尼泊尔及东南亚许多国家作了6年的实地调研,走访了许多著名佛寺,还要不断地深入探索,争取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我心里默默地为她祝福,期待她征服新的高峰。(文/刘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