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大勇
如同汉语言最大的贡献之一,即是向人类文明输出了最为隽雅精粹的古典诗歌,以东方哲学为内核、以诗性表达为外部特征的传统诗/词话亦是古老诗国所独有的文学批评样式,具有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价值。它与长于抽象逻辑、庄肃如雅典神庙的西方文艺理论合力组构成了二元并美、水天一色的宏廓格局。
是以今古诗话作手,未有不先娴诗文义法者,未有先不涉阅人事、转识成智者。梦莲居主人刘长焕先生不惟藉《贵州赋》、《中华航天赋》、《大国古风》等诗赋作品驰名诗坛,更以政学双栖、“艺道并进”(沈鹏先生语)的传奇经历为世推重。故长焕作诗话,必不同于象牙塔内学者之闭门论道,尤迥异于贩售“伪国学”、“矮国学”者之肆口空谈。《梦莲诗话》一册在手,雅洁装帧已足娱目。而展卷片刻,即可为其中笃言宏论所悦服。诚如王兆鹏先生序言:“自六一居士之后,别创一格,不闲谈诗苑轶闻掌故,不锱铢计较于诗艺诗法,唯以庄严之心、超卓之思、大雅之言,揭示诗道诗心……其言谆谆,高妙卓荦,启人心智,堪比诗坛广大教化主”。
作为古典文学教师与诗词爱好者,我也有二十余年旧体诗写作经历,深知诗思文心如飞花丝雨,最难逐捕;其外化过程中种种机窍诀奥只能神而明之,一旦诉诸笔端,动辄沦入文字障,故长久以来视创作论、写作教程一类工作为畏途。长焕高顾遐视,别取蹊径,将多年创造与传授事业所积之菁华提炼成“立志”、“达道”、“雅正”、“无邪”、“仁义”、“化育”、“归真”、“济世”(二字命名或取法自《典论》、《文心雕龙》体)八种义理,每言必佐以典范性诗歌作品以证。这种诗话作法,似如兆鹏先生所云一反清谈趣味、磋琢技艺之传统,实则直抉诗之奥旨。此处择录数则:
未达道而偶于灵感嘉会中亦未尝不能有好诗,何故?曰:彼之瞬间暗合道妙耳。然鲜能有能恒持之者,故又当知大道本常在,所谓须臾不离,可离非道也。——《达道》第二
所谓剑胆琴心,以切割邪思以虚怀,生发恒利天下之一正见者也,易经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者,行于天虚以达其德光普泽天下,大心之不住也,乃真无邪之谓矣。——《无邪》第四
人之自况于物,明自身之不足惜也,故高明者又自况如天地,乃心量之大也。——《化育》第六
执此读解诗歌,甚或感发志意,陶养性情,可谓得矣。
全书最使我感佩不置的,是“济世”一章中透现出的那一片恂恂然士君子之心。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长焕始终葆有“诗应积极入世,作用于现世社会”的姿态,他标举杜甫,认为“老杜一身以济世为生命价值之所系……做人做诗若此,能不称诗圣者乎?”并且较“化下”、“刺上”的古训更推进一层,明确提出“济世之诗”:
自古文人雅士风花雪月者多,立志担当者寡;辩谏讽劝者多,身体力行者寡;清谈呼吁者多,献身奋发者寡;穷究疏考者多,大心入圣者寡。故济世之诗必出自济世之人,有济世之人乃可有济世之诗耳。
济世之心化为济世之行,行之既倦不如归去,此乃文人雅士之风尚也。然此风尚虽合顺势无为之趣,毕竟非护持博大之心于世间也,诗人当观此。——《济世》第八
诗是什么?写诗究竟是为了什么?诗的创造者自然有选择生存状态的自由,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乘桴浮于海”,但诗从来就不是诗人的私囊中物。诗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尤其是由“兴、观、群、怨”传统流衍至今的最可宝贵的功能——绝不应被文化精英阶层垄断。诗一旦放弃对人性、对社会的体察和抒写,失却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品格,退缩回谈玄说妙的层面,孰若不作!诗人的至高境界,确如长焕所言“为舟楫津梁,车马人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站得稍稍远一点”的恬淡的陶潜,“站得稍稍高一点”的飘逸的李白(鲁迅语),更需要在萧瑟秋风中沉吟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痛苦的杜甫。在卓绝的技艺之外,诗更应有担当、有情感、有温度,这是由“工藻绘”进阶为“窥宏大”的“诗外功夫”,是诗道所在。正如长焕斋号“梦莲”予人的美好联想意——当笔花摇落,还有心花盛开。
今天,我们读诗、写诗,其意义不仅在于塑造出一个个诗意的生命,更在于唤起个体向善的自觉,使受教育者成长为行走在大道上的人。或者可以更感性地说:诗,就是我们的宗教。诗教以美育(包括以培养审美观、欣赏美与创造美能力的“形式美育”及指向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实质美育”)与德育功能,不仅能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可补传统教育形式所不足。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还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比诗教更能承担起这一番诗性的表达呢?
书评不易为。早在1936年,沈从文先生《书评的自由解放运动》中就有一番颇带锋芒的议论:“倘有人把书评目的当做媚悦友好……它结果自然容易堕落”、“理想的书评是大多数人所期待的。可是理想的书评,事实上过去目前都不容易见到”、“大多数书评在过去和当前情形中,实在不能十分尽职。不可免受宗派、友谊以及一个商业背景所控制所拘束”。这篇小文虽距“理想的书评”标准尚远,但应不致伪饰曲解之嫌。我与长焕先生素昧平生而同为诗教的倡导和践行者,或可隔山长水阔遥致意焉。
作者介绍:
马大勇,男,1972年生,吉林省农安县人,文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吉林大学国学传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