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优秀的京剧艺术发问者、见证人 ——评京剧学者封杰和他的著作
我与封杰素未谋面,但我知道他是《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一直都是我的案头常备之书。有访谈型的《京剧名宿访谈壹编》、《京剧名宿访谈续编》、《京剧名宿访谈叁编》,纪念文集《高韵和鸣》、《春韵流芳》、《京韵剧源》,“沙龙”文集《京剧杰英谈》,总体洋洋洒洒数百万言。还有封杰主持录制的《京剧大家绝艺录》之老生篇、武生篇、旦行(壹/贰)篇、丑行小生篇、净行篇、音乐篇、编导篇影像资料。尤其特别是“访谈记录型”京剧名家口述历史系列,已成为现象级著作,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封杰将自己的这套著作捐赠给了中国戏曲学院图书馆。这些最为直观、中立,忠实记录历史的访谈记录型著作,蕴含着横跨百余年的雪泥鸿爪、吉光片羽,那些不加修饰、真诚可感的口述故事,令“流连”其中,因为它是第一手传承艺脉的资料作品。当代进行京剧艺术书写的专家里,封杰是中坚力量,是不畏艰辛的“京剧行者”。
说它珍贵与独特,是它的内涵之广、人物之众。同时又有其在主编风格上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居家隔离,喂饱自己的终极,就是炒饭。无论窗外的岁月多静好,躺平的日子多无聊,一锅热气腾腾的炒饭,就能让你瞬间醒脑,抚平褶皱不堪的心房,盼着胜利解封那一天终将来到。炒饭,就是这么自由奔放,铁火与大米的激烈碰撞,能唤醒沉寂的味蕾,复杂而玄妙。
时间计量的精确程度和时间价值感的强弱,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历史大潮的推动下,以计时器的更新和时制的变革为表征,近代中国的时间计量和时间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惜字如金的古人,最讲究遣词造句。除了“霡霂”“滂霈”“雴霫”,古人还会使用哪些词有文化地表达天气呢?
在遥远的东晋,也有这样一位处在生存高压下的诗人。他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杀戮,他的几位上司,不那么优秀。甚至,他还被要求卑微地向郡里派来的业绩考核小组长献媚。酒过三巡的他,每每想到这个疯狂的世界,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不断在他耳畔回响:荒谬,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在那个人人勾心斗角,都在企图创立自己一番功业的乱世时,他化身成了摆烂界的扛把子,靠着一手种田,竟引得后世文人竞相模仿,他就是:陶渊明。
对于大众而言,北京的中轴线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演进,最后形成了这条贯通北京全城的中轴线?作为统领北京老城的脊梁,它又将如何被保护和管理,如何与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相结合……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北京历史地理研究专家朱祖希在《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营城——巨匠神工》一书中给出了他的阐述。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黄公望与西方天才型画者梵高不同,在七十岁前,他从未想当个画家。正如所有宋元明清的中国文人,黄公望幼年书读得好,一心只想参加科举考试进府做官。四十岁之前,他追求的是身份地位,这位了不得的巨人曾一度被摆在难以想象的乏味官职,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
节目《国家宝藏》带火过很多文物,就连没看过节目的人都听说过“瓷母”,各种釉彩大瓶。一边嘲笑乾隆的“农家乐”审美,一边止不住惊叹那时的制瓷水平之高。我们以为是帝王的审美影响着时代,其实是督陶官这样的人将皇帝对美的想象转化成现实。而唐英,可以说是最懂雍、乾皇帝心意的人。而让瓷母得以诞生的,是一位卓越的督陶官——唐英。他任职28年,在清朝四位督陶官中,任期最长,负责监督雍正、乾隆时期清代官窑瓷器的烧造。
中国人讲究烟火气,而烟火气这三个字,差不多专指的正是餐饮小吃。因此,餐饮行业的繁荣,自古以来也被中国人当成了朴素的一类生活标准,城市有烟火,活着就有安全感。“烟火气”三个字,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是中华文明专属。在民生经济尤其是餐饮、小商品领域的发展,从古代开始就一直是中华文明为外人艳羡的一部分。
服装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政治就是一种高明的服装。皇后朝服,作为古代女人能到达的最高权位的象征,到底藏着多少秘密?正好我刷到故宫博物院的官方抖音帐号@带你看故宫。故宫研究员针对故宫文物带来权威讲解,目前已更新约50+期视频。这其中,服饰专辑狠狠吸引了我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