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考古火出了圈,从高考状元立志进北大考古系,到火遍天际的《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再到故宫文创的崛起,文物一下子走入了大众视野,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但我们真的了解文物的重要性吗?我们真的知道怎样通过一件文物解读它背后的政治制度、思想潮流和历史变化吗?《文物里的早期中国》解答了这些疑惑。
作者林屋公子自谦称《文物里的早期中国》为一本从先秦秦汉文物中读上古史的“小册子”。实际上,这本书通过34件很有代表性的文物,如郭店楚简、清华简、吴钩越剑、马王堆帛书、三星堆铜人,重新解读汉代之前我们自以为熟知的神话与“信史”。
按照顾颉刚先生的论断,对古史的研究经常出现“古史层累”的现象,就像在考古挖掘中后一个时代的遗迹一定覆盖于前一个时代之上,导致时代越久远的遗迹越被压得失真了。在早期中国史的研究中,出土文物的地位尤为重要,究其原因,主要是汉代之前史料的缺乏,兼之后世纷纭繁杂的解读,此时文物能最直接地还原当时历史的真实面貌,与史籍记载相印证,有助于读者辨别记载的真伪。随着时代的推移,尤其到唐宋之后,文字书写和记录方式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边边角角,出土文物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
林屋正是抓住了汉代之前,由于史料缺乏加之“古史层累”造成的“信史不信”的痛点写了这本书,选取了带有文字的文物,这样的文物往往用于祭祀、祝祷等大型活动,本身就传达了很多信息,诉说了一段完整的故事,同时可以与史籍相印证,更容易展开与之相关的时代、人物、事件的讲述。
比如其中有几段有趣的故事:黄帝存在吗?尧舜的传位真的是禅让吗?
你可能以为,中国古代的战士和将军也应当像《封神》质子团那样,有着钢铁一般的发达肌肉,胸肌和腹肌紧致有力、线条清晰,充满雄性荷尔蒙。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起源于中华大地,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农时期。历经岁月涤荡,茶生活早已深深融入国人的日常起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茶入画,以画释茶,古代绘画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艺术、美学等信息,以古代茶画为媒,可以探寻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起居和饮茶方式的变迁,以及茶家具和相关陈设用品的演变等,从而梳理茶生活与茶家具的发展脉络。
若说《红楼梦》里大众知名度最高的人物,“穷婆子”刘姥姥大约可以排入top5。尽管她在全书中戏份有限,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为“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宁荣二府增加了少见的欢声笑语,也给绮罗丛中的泼天富贵补充了来自下层平民的视角。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000多年前的古人,竟然用这个原理制作了一件酒器——竹节柄铜汲酒器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万事万物,都要赋予他们一个合适的名。那么,给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自然是空前重要。不过,有些古人的名字似乎起得非常随便,甚至难登大雅之堂。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