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近期,文物、考古成为影视创作的关键词。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发布北京中轴线网络视听文艺精品片单,网络文化综艺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网络纪录片《一脉》、短视频《至美中轴》、直播活动《中轴骑妙行》《听建·中轴》等作品力求以多元的网络文艺形式呈现中轴线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还有《博物馆之城》《登场了!洛阳》等,这些影视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创新的视听形式,让文物与考古以崭新姿态进入大众视野,丰富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想象力。
资料图片
激发出观众无限想象
从一件文物出发,对它背后蕴藏的故事展开想象,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惯用模式。这种关于文物的想象叙事最早来自传统的神话传说等幻想文学,而影视创作多融合探险、动作、悬疑、爱情、喜剧等类型元素。如电视剧《玉碎》《国宝》、电影《十二生肖》等作品,对文物故事进行戏剧化呈现,不仅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也激发观众的无限遐想,启发其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除影视剧之外,一些文物与考古题材纪录片也借鉴了戏剧化的表达方式。例如,考古纪录片《海昏侯》一开头用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讲述了盗洞的发现过程,通过旁白和背景音乐渲染考古人员杨军在没有防护设备的情况下探看盗洞的惊险过程。《闪耀吧!中华文明》系列节目,以历史谜题为线索,由嘉宾带领观众推理解密,深入考古现场和文明遗址。
资料图片
考古与文物事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广泛理解与社会的持续支持。在这方面,越来越多考古和文物题材影视作品利用戏剧化表达展现这一专业领域的独特魅力,为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大众化传播、进入流行文化视野提供了通道。以往“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文物,以及在幕后辛勤耕耘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走到了舞台中央,活跃在大屏小屏。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常被使用和大力渲染的文化符号,如三星堆、故宫、中轴线等,也成为当代流行文化中的固定组成要素,甚至进入了时尚领域,融入大众生活,让文物考古所蕴藏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精神为更多人,尤其是年轻受众所熟知热捧,从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资料图片
姓,是某一氏族或家族的共同符号。无论古今,每人都有一个姓。《百家姓》里所列的是一些常见的姓氏,这些姓所用的字较常用,易于辨认。
由新疆博物馆精心打造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自2023年8月亮相以来,不断吸引观众的目光。日前,记者来到展厅,在一件件跨越千年的珍贵文书中,品读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近日,“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系统呈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伍炳亮40余载创作生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传统家具的艺术世界。
音自大唐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通过东仓鼓乐社乐师们的创新演绎,西安鼓乐穿越千年,绕梁不绝。
南京博物院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10年来,南京博物院在纸质文物传承保护方面持续探索,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文保能力不断增强,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努力,让古老纸张绽放更多光彩。
人头攒动在“四叶草”里,热情与期待传递在一次次握手和相拥中。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朋友圈大聚会。
走上发言席,网络编剧于小千先抛出了自己的思考:“面对当下创作火热而作品易朽的市场,我们和我们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处,何以竞争?”注视着台下的同学,他想了想说:“这次研修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