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贴“心”朋友高友工(4)

2016-12-25 10:25:45      参与评论()人

这是友工最喜欢对朋友讲的故事:“有一次江青不在纽约,Birger星期日要做法国马赛海鲜汤(Bouillabaisse)请我,我自告奋勇给他打下手。Birger照着食谱一样样买,一样样秤量,一丝不苟,完全像在实验室做试验。开晚饭前,Birger突然发现忘了买藏红花Saffron要我跑一趟,普通食品店是不卖比金子还贵的Saffron,星期日商店也早关门,于是我叫了计程车东西上下满纽约转,花了近百元计程车费终于买到了Saffron。回家交给大厨师,结果,Birger打开小包,只用了真正一点点洒在汤上。食材费已经一百多了,再加上车资,哇——”他吐下舌头,咯咯朗声大笑起来。

2008年Birger在瑞典往生,我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友工,他呜咽道:“多好的一个人……”就再也说不下去了,抽泣起来,这是我唯一一次听到他哭。

高行健在1987年根据宋朝女词人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声声慢》,特意为我创作了一个诗剧。由于这一创作是用古人的词意、音韵作动机和蓝本,加以发展来表达古今中外凡人都有的困境与感受,故名《声声慢变奏——取李清照词意》,舞蹈诗剧英文名是友工起的“Variations on a poetess' lament”。

1989年4月我在古根汉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作品与过程”(Works & Process)项目中担任独舞演出,特别邀请了作者高行健,布景设计建筑师曹慰祖、作曲周龙、《纽约时报》舞蹈评论安娜及普大中国古典文学教授高友工,同在台上当评论员(Commentator)。高友工概括性地介绍了两点:一,李清照创作《声声慢》的年代和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典型代表作品,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难以排遣的寂寞,于是写下了《声声慢》主要抒写她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二,原词《声声慢》文字特色——词起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气而下的十四个叠字顿挫凄绝,李清照在用叠音字的同时,前后也用了同义字,“寻寻觅觅”,“寻”与“觅”固然是同义的,而“冷冷清清”、“点点滴滴”也显然是同出一辙,倘若将这些词组调转过来,念作“清清冷冷”、“滴滴点点”,其语意和效果则一成不变。

近日我去林肯中心表演艺术图书馆,查找当年古根汉姆博物馆的演出录像,见到笑容可掬的友工,在那里温文儒雅娓娓道来。啊——当年的我们是多么年轻美好!不禁往事一一袭上心头……

搞舞蹈的人对“舞文”毫无信心,眼高手低,越看越觉得拿不出手,幸好友工肯耐心地看我字迹潦草的初稿,看完他说:“就这样按照你思路写很好,千万不要再大改,错字和标点符号订正一下就行了,有问题的地方我已经用笔大致地勾了一下,你再仔细看看。”他的肯定和指点使我这只抓住笔的手继续舞了下去,1991年,台、港出版了我第一本书:《江青的往时、往事、往思》。

我的第四本书《说爱莲》是写我恩师挚友——中国舞蹈之母戴先生爱莲的传奇人生,花了两年时间完成。去年底初稿完成后,打印出来送去给友工过目。几周后我去问他意见时,也恳请这位轻易不动笔的人写序,本以为他会以各种不同的理由推却,不料他一口应允,对我是个意想不到的喜讯和鼓励,书已于今年夏初出版。现在猜想,贴心的他是要给我一份最后的厚礼,在交给我手写的序时,他说:“这可是我最后的一篇文章了。”

友工是个最不现代化的人,一辈子不开车,不看电视,不用电脑。近几年,在没有精力和不良于行的情况下,他的世界几乎与世隔绝,在屋里看书、听音乐。纽约中国风书店经常给他送新书,朋友和从前的学生也给他寄书。我今年由瑞典回纽约比往常早,9月中回来后知道友工状况更不如前,就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一次是10月18日,烧了他平日喜欢的四个菜去陪他聊天,他坐在沙发上按铃开门让我进去,茶几上放着好友白先勇刚给他寄去的《细说红楼梦》、孙康宜的《曲人鸿爪:张充和曲友本事》、杨泽的《新诗十九首》。高友工文史功底深厚,喜欢读为文看似朴质,实则蕴藏着丰富学识和无穷艺术魅力的著作。我每次去,他都会把已经看完的好书推荐给我,并要我带走。最后那次去,我带走了杨绛的读书笔记《“隐身”的串门儿》、邓云乡的《云乡话食》。借读友工看过的书,最大的好处是他在书中勾画圈点,容易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有时还有似眉批的只字片言。音乐方面最使他感动的是贝多芬的奏鸣曲第二乐章,也偏爱莫扎特的《爱魂曲》(Requiem)。最推崇的声乐是被他誉为天籁之声的维也纳儿童合唱团(Vienna Boys' Cho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