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刚刚上映,就迫不及待去电影院看。这是一阙横跨百年命运的交响曲,四代人,四个故事,相互交联、意味深长,延续的是百年学人风骨铮铮的文脉传承。
2012年,北京,张果果。
1962年,清华校园,陈鹏、王敏佳、李想。
1938年,西南边陲,沈光耀。
1923年,北平清华校园,吴岭澜。
在无比喧嚣的今天,回望时代感怀的青春天地,似乎有一种久违的况味。时代赋予了他们以正义、良善、抱负以及信仰。四个故事讲述的一条线索就是人生自始而终的内心追问。大学精神传承是时代的初心。在这个阶段上讲的人生,都是一种无悔的选择。相比《芳华》而言,《无问西东》立意表达与取材格局上都是略高一筹。
四个故事中,每一个人都在追问,善文科的清华学生吴岭澜追问何为“初心”。富家子弟的沈光耀,弃文从军,一个真正的英雄,他懂得何为人间疾苦,他在追问何为“大爱”。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人之间感情纠葛与选择上,一段可歌可泣的学人悲情经历,让人顿时热泪盈眶,这在追问何为“深情”。在李想以牺牲自我救下张果果的父亲,到张果果不畏世俗救助四胞胎,这一追问何为“良知”。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回望一个时代,那是激情而动人的青春岁月。电影的线索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立,一所比清华北大还要牛逼的大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保护高校免遭日军的摧毁,很多高校纷纷迁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为首的教育精英,带领数千人为学问而生。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年轻人的身上出发,诠释责任、道德与意义。
清华学生吴岭澜
无问西东,只问“初心”
故事主线1:清华学子吴岭澜与“文理之惑”
清华学生吴岭澜一直在寻找自己内心的信心,在“重理轻文”的现实环境下,他同许多的学生一样,也有迷茫与困惑,但是同样也满腔热情,心志坚定。吴岭澜一直在思考为何而活,何为真实。少年得志的吴岭澜的思考,是文人风骨独立精神的体现。
在他的求学阶段,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泰戈尔访华。作为一直在思考的吴岭澜,这是一次指点迷津的机会。1924年4月,由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人的邀请下,在徐志摩、林微因的陪同下,泰戈尔先后在北京有六次的公开演讲,其中清华演讲最为重要,其间他对学生讲:“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的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访华结束后,在华演讲结集出版,题为《在中国的谈话》,其中第三部分“与学生的谈话”主要是他在清华的讲演。在电影中,吴岭澜的开悟,主要是在泰戈尔清华演讲得以表现,镜头中的吴岭澜,可以看到一个眼神坚定,心存志远的清华学人的真实。
校长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