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女郎漫画
现代文化大约是20世纪20年代传入日本的。至少,“摩登青年”“摩登女郎”这样的词儿是在20年代流行于日本的。对于当时的日本青年来说,现代化意味着超短裙与宽边眼镜、喇叭裤、爵士音乐;意味着女孩子剪短头发而男孩子留起长鬓角——在几十年以后的中国,我们轻而易举地看到了同样的理解。
不过,日本人当时的理解还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层次,大正时代的日本还不可能像20世纪初的西方那样为他们提供牛仔裤与超短裙以外的任何东西。更何况那以后动荡而充满血腥的昭和时代,使得这一点可怜的点缀也在那场罪恶的战争中黯然失色了。
然而在文学界里,西方现代文化却催生了日本的“新感觉派”。它的双璧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从法国战后文学中受到了启迪,就在那个时代里创作出了确实具有现代派特色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以不描写心理而仅仅敏锐地捕捉瞬间感觉为其特色的艺术流派。
当然,在一切为了战争的昭和年代里,新感觉派的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命运并不比他们在中国的追随者更好,他们确实为新兴艺术开了先河,而这一流派在以后为后来者所维持接续;然而,不仅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后来完成了向日本传统文化的复归,而且新感觉派也始终未成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主流。
至多,它只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私小说、新兴艺术派三足鼎立中的一根支柱,而在现代日本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深入挖掘转型期日本民族心态的写实主义作品。现代日本所具有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得现代日本文学产生出了有别于波德莱尔和加缪的特色——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倾向。
夏目漱石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出现了一个逐步扩大的白领阶层。这个阶层是战后日本大众社会中最基本的群众,也是最能够左右文学取向的读者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们,决定了战后到今天日本文学的发展,创造了后现代的文化现象。
1978年,以专门出版古典名著以及纯文学作品而著称的筑摩书房倒闭。1980年,它又改头换面,以“文库本”(即专门为便于阅读和携带而设计的开数小、页数少的简装本)的形式出版比较严肃的普及型读物。这个事件简直可以说是一个象征,它意味着日本的当代文学已经走出了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的世界,走出了愤世嫉俗的怅惘与凄苦寂寞的思索,甚至也走出了古香古色的感觉。这就是日本文学乃至日本文化的后现代。
今天,“后现代”这个词儿已经和东京街头代替超短裙而兴起的肥大棉布衬衣一样时髦,然而在日本人嘴里,它究竟是一枚苦果还是一只甜枣?
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