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降,关于品茶的诗太多,但详细写到制茶的诗太少,或许是品茶容易制茶太难。明代以前的制茶法以蒸青为主流,明末清初之后,乌龙茶、红茶出现,各茶类增多,炒青烘青成为主流。
炒青茶的异数
不要以为但凡唐宋就一定是蒸青茶。早在唐代,刘禹锡就在诗中描绘了制茶过程: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诗人到西山的寺中拜会僧人,山居方便,庙后就有茶树,僧人亲自采茶制茶,诗中提到“斯须炒成满室香”,这是很清晰的炒茶工艺了。
“自摘至煎俄顷馀”,即摘即炒即行煎煮,可谓“流水作业”,不事雕琢,却也是骤雨松声,白云满碗,个中有清泠花香,幽寂灵味。
传统的蒸青,须晴天,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仅仅是制茶环节,至少也要两三天的工夫,更不用说之后煮茶的讲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