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记者 潘琦 报道
站在景山万春亭上,王可第一次惊讶于古城北京的恢弘——从这个北京城曾经的最高点向南望去,是满目金黄、气势恢弘的故宫;向北,在一片翠绿的松柏林后,则是金顶的寿皇殿和翠瓦的钟鼓楼。
从景山向南望去是气势恢宏的故宫(潘琦 摄)
“这和我印象中的北京完全不同。”王可说,虽然自己无数次的游走在红墙边、穿梭在胡同里,但都没有这一次来得“震撼”。
王可不知道的是,此时她正站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这条北起她所望见的钟鼓楼,南到已在她视线之外的永定门,长约7.8公里的中轴线,被称为北京历史记忆的脊梁。它不仅汇聚了北京古代建筑的精髓,更见证了这一古城的历史变迁。
2009年,北京首次提出中轴线申遗,并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曾经消失的玉河又重新恢复了明清时期的景观风貌,地安门雁翅楼、永定门城楼、左安门角楼被重新修缮,钟鼓楼、地安门、什刹海、大栅栏周边的环境也进一步改善,古城北京正在一步步恢复原有历史风貌的过程中,引领全国。
申遗之路已走过9年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这样赞美北京的中轴线。
相关资料显示,北京中轴线形成于元代,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坐落着永定门、天坛、正阳门、天安门、太庙、太和殿、寿皇殿、钟鼓楼等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曾专门为北京中轴线撰文。
“北京城中轴线及其建筑,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及历史文化,与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古都城市发展史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独具魅力的古都城市营造体系,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孕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成果。”他这样写道。
在孔繁峙看来,如果从文化意义上概括,北京城中轴线是我国几千年来,古都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中轴线主要建筑一览(图片源自网络)
2009年,北京首次提出中轴线申遗。次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申遗列入备选名单。此后,世界遗址组织的部分专家视察了中轴线的保护状况,并对其遗产价值给予很高评价。
2011年6月11日,在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上,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而就在同一天,北京市文物局启动了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首先着手对北海万佛楼、阐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进行修缮。
而就在当年12月,北京市政协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案》,在此之前的大半年时间里,相关的委员和专家已经几乎踏遍了中轴线周边的每一处古迹。
就在这次调研中,委员们发现中轴线及周边区域曾经排列着40余座古建筑,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建筑被先后拆除,如天桥、地安门等。此外,因各种历史原因,一些古建筑被长期占用,如天坛外坛内被天坛医院等多家单位占用。
此后,北京市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力度。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为例,自2012年起,由往年的1.5亿元调整至每年10亿元,并以中轴线的古建筑腾退和修复为工作重点,推动了百余项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展开。
位于中轴线上永定门(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