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拆除的龙窑火塘曾经的所在地,也是龙窑的窑头位置
北宋中期,因为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外贸的需求导致陶瓷外销量暴增,南关、北关那边小的龙窑没办法满足它需求量,只能从南北关迁到了潮州。利用当地的地形和资源,把陶瓷生产水平推到一个新高度。
韩山的坡度适合做龙窑,而且可以建造长型的大规模龙窑。龙窑越长,余温能一直能往上冲,越节约燃料。而韩山后边是一个富含高凝土的矿区,下面的韩江水陆交通便捷,还有南迁的窑工在,在这几个条件的促进下,潮州的窑场兴起得非常快。相传当时窑场有九十九条窑之多,大大小小,都是长条型的龙窑,现在留下来的这一条窑,刚好是80年代发掘的10号窑。
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李炳炎向记者介绍笔架山宋窑遗址
据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李炳炎介绍,笔架山共发掘出了十座瓷窑,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即单室龙窑,分室龙窑和阶级窑。10号窑是阶级型的龙窑,虽然前面已经断了一部分,现在残存的长度还有79.5米,完整的龙窑将近100米,宽是3米。这样规模的龙窑,在北宋全国中国各个地区中都非常罕见,南宋其他地方的龙窑也不过70米左右,而笔架山的龙窑在北宋时候就已经有将近100米的规模了,可见它当时生产量的巨大。据推测,一次烧出来的盘碗应该有50万件左右。现在从遗址残留的遍地碎片中,从唐代的青瓷转变为北宋中期的青白釉瓷应有尽有,还能找到白瓷釉的碎片,胎体非常洁白,也从侧面印证了产量之大和质量之好,因此也有“百窑村”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