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8月10日电(记者 赵晔娇 实习生 陈笑乐)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有一对祖孙,做着传统的余杭油纸伞,延续着一段纸伞情缘。
余杭油纸伞曾是杭州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备雨具,至今已有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了杭州最早的油纸伞店,当时有渔船伞、文明伞、大红伞等多个品种。
时过境迁,余杭油纸伞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传统工艺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无人继承,直到刘有泉的出现。
刘有泉是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西坞村人,是当地余杭油纸伞传承人。2006年,油纸伞制作在他的发起和推动下,重新进入了社会的视野,“在这之前几乎已经没有人做了,但我觉得就这样失传了很可惜,就想要继续做下去。”刘有泉有着一个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崇敬与继承的使命感。
每次说起做油纸伞,刘有泉都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欣慰。他做油纸伞一直坚持按照传统做法,需要历经70多道工序。首先需要将优质的毛竹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用定制的刮刀“刮青”,直至滑溜光净,再劈开做成伞骨。一根竹筒要被劈成36根左右的伞骨,再在伞骨上锯槽、打眼、穿伞和穿线等。传统余杭油纸伞的伞面为桃花纸,浸入柿子漆,一张张黏贴在伞骨上,而刚黏好的纸伞不能直接在太阳底下晒,要在室内吊起来阴干,等伞干透了,就将桐油和清油一层层均匀地刷在上面。
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过程很复杂,老艺人们讲究慢工出细活,一把户外伞需要两周左右才能制作完成。
刘有泉难舍油纸伞情怀,重拾手艺做起油纸伞,让这被遗忘的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他多年与油纸伞为伴,他的孙子刘伟学耳濡目染,从初中开始,刘伟学就看着毛竹在爷爷手中变成了一柄柄伞骨,看着普通的纸张变成了一张张花样繁多的伞面,觉得新奇又有趣,便开始跟在爷爷身边,给爷爷打下手。久而久之,刘伟学心中的纸伞情结生根发芽,他认为自己也有义务承担起传承油纸伞工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