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静)摘要——艺术的兴盛只有不断地繁荣作品推陈出新,绝不能强行推广容易适得其反。京剧的发展与创新应是循序渐进,否则只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诗情化意》在第二章节提到:“中国文化的没落即是‘改雅从俗’。这并不是曲高和寡与道近易从的问题,而是体现在艺术的表现手段上;梅兰芳的京昆艺术是用含蓄蕴藉的身段表现情欲化的艺术内容,并不是将不可登之台面儿的流俗内容照搬于舞台,这即是‘雅’!这就是中国含蓄蕴藉的诗学传统表现的艺术美,这亦是深受中国儒学影响的‘节制之美’与‘中庸之美’。”
剧中有诗,情系知音。
2018年5月3日是先生——梅葆玖离开的两年之祭,我们在4月25日执行拍摄。这组“玖天揽月”出自“诗词歌赋”的《嫦娥奔月》舞谱剧照自2017年9月筹备至今只为献给他。
我非常心疼先生(梅葆玖)这一生,他看似结交广泛,甚至有人高调声称十几年每年300余天相随,可是在他生病之初,身边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察觉出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设身处地的为他的健康状况敢于提出来让他停止继续工作,很多人都还只是在仰赖着他。
无论做人、艺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个唯一”,乃至后者,我不会改一个字。
我并不是说对其他艺术工作者的付出感到不屑一顾,而是从家庭熏养、以及师承关系的承袭结果这两方面来看,加上历史的特定时期,这是目前最客观与实际的状况!
以我对先生(梅葆玖)的了解,他不会轻易地去说一些话,即使在一定的情况下说了,也绝非后来者所曲解的那样。他不会把奖项、名号看得是重要的,他是一个注重做实际工作,身体力行的艺术家;没有奖项、没有名号,对他的艺术地位都没有影响,他一生也没有拿过很多奖项。
一个人故去后;与他有关的一件事情、一句话,经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水平叙述、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说辞,不同的情景再现,这些对我来说都没有意义,因为一切都已经脱离了当事人的客观事实。然而,无是无非,把真正的工作落实,就是我对他最深切的爱、与尊重!
《嫦娥奔月》是中国京剧历史上的首部古装歌舞剧,亦由此奠定了梅派表演的艺术风格。只是目前已无法观看到的任何初始的表演影像资料;除了先生(梅葆玖)生前保留的一些剧照,对舞蹈动作我特别参照了《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嫦娥奔月》舞谱,以及《白纻歌》、《神女赋》、《洛神赋》、《鸜鹆舞赋》,再经我对它们的理解意念重新创建与改良,加之京剧演员出身的工作人员们在执行上的努力配合,最终构建了这组“《嫦娥奔月》舞谱剧照”。
1919年9月美国驻华公使Paul Samuel Reinsch在离任宴会上向北洋政府徐世昌总统提出请梅兰芳赴美演出京剧,在此之前的北京美籍教职员联欢会上他观看过梅的《嫦娥奔月》,提出梅兰芳访美以增进美国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与友谊。
1926年,由胡适、张伯苓、梅贻琦、杜威等中外学者共同发起的非营利性学术团体“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在美国成立,“九先生”张彭春建议梅兰芳与齐如山由华美协进社主办访美演出。
“梅兰芳访美”从提议到最后成行,历经十年之久。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第一版整理了部分的1092幅。根据《齐如山回忆录》,“画轴分为14类,共183卷,绘有图画1987幅”。不幸的是几经辗转,包括剧场形制在内的部分都已流失。
赴美期间为方便异国人士对京剧艺术的认识与理解,由刘天华以中国传统的管色字谱和五线谱两种方式记谱,齐如山、徐兰沅、马宝铭(明)参定,最后完成《梅兰芳歌曲谱》。《梅兰芳歌曲谱》“初版共印1050册,其中50册用成化宣印,精装加套,列有号码,由编者盖章为凭”。书内共收录十八曲,包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尚有昆曲佳期、思凡、游园、刺虎等。
《嫦娥奔月》的舞蹈动作出自“诗词歌赋”,制作这组“玖天揽月”将《嫦娥奔月》取自“诗词歌赋”的舞蹈动作整理出来展示给观众,可以帮助观众更深入的理解梅兰芳表演艺术,是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这部剧至今已失传过百年,原本风貌已不再健全;我希望针对我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尽量展示给观众一个“接近初始”的意象,以便在未来起到一个继承铺垫与借鉴、甚至是谨小慎微的示范作用。
《嫦娥奔月》向无此戏,始于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