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紫钗记》
◎解三酲
昆曲的成形过程也是南戏几种声腔融合淘汰的过程,直到清初还有迷弟高呼“汤词合端唱宜黄”,但“四梦”慢慢被纳入昆曲的演唱体系也是不争的事实。时至今日,《牡丹亭》成为昆曲演出的“最撩人春色”,大概也是汤显祖当时不曾梦见的。
当下舞台上最常搬演的昆曲剧目非《牡丹亭》莫属。从2001年昆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开始,到最近几天国家大剧院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演的“临川四梦”,十数年间不晓得有多少个杜丽娘用一把扇子扇活了戏园子里的花花草草,乃至有浙昆世字辈老先生出于对剧目单一、行当凋零的远虑表达了“《牡丹亭》害了昆曲”的近忧。
昆曲不只是《牡丹亭》,《牡丹亭》甚至本来就不是昆曲。倘若汤显祖地下有知,大概只会冷笑:谁让你们用昆腔唱《牡丹亭》?
要《牡丹亭》不要《同梦记》
汤显祖创作高峰期正是昆腔方兴未艾之时,最初的产品《浣纱记》已经诞生并且风行,行业标准(曲律)尚待完善,苏州地区有不少退休闲散人员正为之努力奋斗,沈璟就是其中的活跃分子,号召:“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他不仅自己大量创作剧本,撰写教科书《曲谱》《唱曲当知》等,还在实践演出中进行广泛调研,每每让名优惶惧失措,被奉为新时代的江东公瑾,词坛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