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俗话“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此说概源于13世纪蒙古挥军南下灭金,到至元年间忽必烈下诏,改原为金中都的燕京地区为元大都,并建皇城。但燕京地区历经金朝末年的战火纷飞,城内的宫殿建筑多被拆毁、焚毁,无法居住使用。所以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东北方向上另辟新址,新建都城。现在的积水潭、什刹海,及其南部的北海、中南海区域是元大都选址的基础之一,全城由北向南的中轴线,就是紧依此片水域而选定的。
进而,老北京又有“前三海”和“后三海”之说。“前三海”指的是皇宫大内的西苑,现在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后三海”是王公贵族和庶民的生活区域,包括积水潭(西海)、后海和前海,也就是什刹海地区。此区域景色优美丽人,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是现代人们游玩观赏的标志性景点,也是古人们心中的秀美之地,明代历史地理小书《帝京景物略》就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后三海”的韵味。
“海”虽美,但湖泊一般大的水域,为何会被称为海,难道是来自漠北高原“没见过大海”的蒙古人给起的名字吗?这一怀疑要是让忽必烈知道了,怕是他会“郁闷地要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