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的时候,郝景芳曾去甘肃武威黄羊川支教,在那里待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那些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我再也没有联系的孩子们,他们怎么样了呢?我们昙花一现的支教献爱心能有什么用?贫困地方的孩子要怎样才能改变?”回到北京后,郝景芳开始了思考。那个时候,她没有看到改变的可能性,能做的就是给那些孩子言语上的鼓励。
获得雨果奖之后,郝景芳得到了一笔来自企业的资助,童行计划才得以落实。她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帖,寻找合作者,后台有170个人报名,18个人进入面试环节,后来留下的8个人组建了最初的核心团队。
这个一开始被命名为“童行书院”的计划,希望做一个社会企业,在风景优美的贫困地区设立书院驻点,通过旅游项目获得收入,用全部收入支持在当地开展教育和心理公益项目。在随后的探索过程中,童行书院的项目得以扩展,变成了一个教育探索计划“童行计划”。
做童行计划这一年来,郝景芳也在思考,什么是好的公益。“好的公益必须给人赋能,不能只是送钱和物资。山村的孩子,给他们再多的铅笔盒,如果成绩提高不了,未来他还是不知道怎么办。如果一个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不是长久之计。”郝景芳说。在她看来,捐钱捐物本身意味着不平等,意味着从优越者向馈乏者的倾斜,会时刻提醒馈乏者的可怜。多数时候,关爱也隐含着不平等,意味着从幸福者向不幸者的倾斜,会时刻提醒不幸者的不幸。郝景芳对童行计划的期待是:没有施舍与被施舍,只有思想相互交流,互相尊重。“帮一个算一个,试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她说。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