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邓小南谈对宋史的再认识(6)

2016-12-18 12:31:34      参与评论()人

您曾经说过,“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唐到宋经历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变迁过程”,您将这个过程概括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过程?

邓小南:我们常说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起讫点不一、内容性质不一的多种演变过程交错汇聚而成。这些过程,或与王朝递嬗同步,或与朝代更迭参差。提到从唐到宋的变化,大家自然会想到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这一假说关注政治形态、社会群体、经济结构、军事阶层的演变,建立起集中醒目的研究框架。但我们不宜将“变革”一语做绝对化的理解,也不能拘泥于“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要长程观察,而不以王朝之废立划为断限。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说法,是受陈来教授启发。研究者都会感觉到,唐宋时期整体的社会氛围颇不相同,这种转变,重要的端倪始于唐代中期。唐代前期勋贵集团影响突出;经历过中晚唐到五代的社会变动,既有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杜甫语),“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袁采语),没有特殊家世背景的“寒俊”走上政治舞台。继承唐代而来的宋代文化,风格情趣有了明显不同。文学重心下移,体裁从诗文扩大到与市井关系密切的词曲、小说;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唐代前期宗教气息浓厚,而禅宗“一扫繁琐章句之学”(陈寅恪语),成为本土佛教代表,渗透到民庶世俗生活与士人意识中。宋代是一民间宗教勃兴的时期,无数“杂祀淫祠”,无不与民众日常祈愿相关。伴随古文运动的兴起、新儒家的出现,学术文化的潮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我们熟悉的文字和图像材料来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日益被关心被反映。以往千篇一律的墓志,有了鲜活的内容;画作中雍容闲适的形象,部分被辛勤劳作的人物取代;地方志则成为士人交际网络与地方性认同的载体。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我们说“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所谓的“化”,是指一种趋向,一种过程,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从这个意义上看,唐宋之间的社会变迁“不是突变,而是渐变,不是断裂,而是因革”(张邦炜语)。■

封面邓小南像:刘筝 绘

录入编辑: 朱嵘

首页上页...3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