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白鹭洲畔,筼筜书院,冬雨绵绵。82岁的哲学史家陈鼓应,回想起儿时在长汀乡下读书的时光,不禁用自幼熟稔的腔调吟诵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
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抹下了他人生的底色。如何让今天的年轻人亲近经典,老人常常挂念在心。
不久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陈鼓应解读的《庄子》出版。在他看来,《庄子》这部先秦旧籍不仅是历史的存在,“十日并出,万物皆照”的开阔,“吹万不同”“莫若以明”的开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远见,使其也能够渗透到当代人的生命之中。
在这套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主编的“百部经典”中,不仅有《庄子》,也收入了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周易》,百世兵家之师《孙子兵法》等在中华民族精神孕育形成中不可或缺的典籍,钱宗武、余敦康、黄朴民等名家和陈鼓应一样,对这些经典探微阐幽,钩沉发覆。
经过岁月的淘洗,经典渐成。理解经典,往往也少不了时间的磨砺。
2009年,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跃进,开始反思过往的读书经历:往往贪多求全,但对于历代经典缺乏深入细密的理解。他越来越能体会朱熹“熟读而精思”的读书之法,那是要“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倾心于中古文学研究的刘跃进,试着给自己寻找一条重新研读《文选》的新路:在海内外搜罗文献,辑录《文选》旧注,编纂一部《文选旧注辑存》。八年披荆斩棘,2017年,20册的《文选旧注辑存》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