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这种乱象的想成,源于这些年在官方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各省市书不同层次法家协会的成立后,全国、省、市级规模书法展览的举办和入选、获奖、入会资格的认定等,使展览影响力更加与创作者的“钱”途和艺术命运更加紧密相关。所以很多书画家逐渐达成一个“共识”,“贪大求长”的书画尺幅,逐渐成为在展览中“一览众山小”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彰显表现力的“最基本要求”。而作品的精度和文化深度却愈发沦为“次要因素”。
那么书画家群体性贪大求长是否是一种“积非成是”的乱象呢?还是值得歌颂的时代特色呢?常规而言,六尺以上(含六尺)的中国画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大画”。传统中国画中,也没有“大画”这一提法,即使像《清明上河图》,我们也不会称之为“大画”,而是叫“长卷”,清代出现的很多宏大历史作品,譬如《康熙南巡图》,我们也称之为“长卷”。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书画属于文人雅集、雅赏,有沙龙性质,变成了宣传性的主题创作后,跟陶冶性情的本义已经有很大区别了。现在,一些书画家为了抢眼球,更是把作品创作地越来越大,甚至比壁画还大,跟书画创作的初衷简直是南辕北辙。
而事实上,书画作品尺寸大,不见得内涵就丰富。今天很多“贪大求长”的书画,已经完全有悖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一些专家和策展人曾表示,很多画家办展览,如果为了圆厅专门创作一张“大画”,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无法代表他的艺术水准。反之,很多时候是那些八尺、六尺甚至更小的作品,能充分展现画家的造诣、水平和追求。
这样的“贪大求长”,其实对大众的极大的不尊重,妄想通过“贪大求长”来愚弄和迷惑大众。其实即使是不常和书画打交道的普罗大众,也会逐渐体会到作品的艺术价值并非跟尺幅大小成正比,书画只有回归到合适的尺寸,才能激发创作者的真情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才真正适合于欣赏。在展厅或者会议厅陈列的作品,确实需要一些庙堂气,作品可以大一些,但再大也要适可而止,不能为了大而大,变成大而空洞、大而无当。
虽然好画没有大小之别,但总体而言,小尺幅画作更能体现艺术家的风格、能力和境界。古代书画都没那么大,如宋画,很多只有三四十平方厘米,但这些作品画面虽小,意境很大。即使古人的一些挂轴相对大一些,恐怕他们也想象不到的后人,想要通过扩大尺幅这么低级的手法来挑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