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在“实业救国”的呼声与理想之下,擅长文科的吴岭澜自然内心是很苦闷、沮丧的,他的志向一直是以救国为民为始终,所以,他跑到校长梅贻琦办公室,在文理选择的迷茫下求教、以希能指点迷津。梅贻琦的教诲,让他茅塞顿开。“你想什么,听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恼也不羞耻的喜悦与平和,这就是真实。”
在时代的风波之下,10年之后的吴岭澜忠从本心,投身学生运动中,以言传身教的学人精神,在以西南联大外文教授的身份,让一批批学生在困顿中找到希望,此时的吴岭澜早已不是当年的懵懂少年,而是稳重内敛的学儒,日机大肆空袭昆明,他们依然在云南山洞外以立身之心讲课,无畏的胆识体现着一代学人的风骨。电影中,作为吴岭澜教诲之下的学生沈光耀,在困顿中找到了自己“空中飞人”的人生夙愿。
飞行员沈光耀
无问西东,只问“大爱”
故事主线2:飞行员沈光耀与他的英雄梦
富家子第出身的沈光耀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名航空兵。在他的内心之中,大志总是跟着大爱。他如愿空军梦之后,开着战斗机,从飞机上投掷食物到村庄上去救济孩子。电影中的这一幕,让人感动到流泪。在贫瘠的土地上,双腿残疾的教父带着孩子们一起唱赞美诗,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在看到“晃晃”来的时候,救济的希望就像大地上盛放的鲜花一样,是那么的耀眼。这一刻,沈光耀找到了自己的心,一颗大爱之心,也证明为自己而活的意义,起初的不顾家庭的反对,以及遭受进步学生的排挤,笼罩在自己内心之中的阴霾,顷刻之间都烟消云散。
后来,沈光耀与队友们一起投下糖果与罐头。这是电影中最漂亮的镜头,一个个小小的降落伞、飞机的轰鸣声、光脚奔跑的孩子们、以及添着甜蜜的冰糖等等,这种极其浪漫的举动,他是否是真实与虚构已经不重要,电影的表达与立意已经通过一个镜头得以升华,沈光耀的人物形象也变得传奇。
在战乱的年代,面对山河破碎,学校被毁,他的内心焦急万分,身为男儿,保家为国是他家庭教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出身优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的沈光耀,他更明白家国天下的道理,沈母虽然一心反对沈光耀决定报考空军决定,但是她更明白教养背后是责任、勇气、以及信仰,这是良好家庭教育中所提倡的学问之道。所以,沈光耀殉国以后,沈母碰着沈光耀留下的家书,痛哭流涕之中,也都缄口不言,一切她都懂。
在沈光耀救济的孩子中,电影中的孤儿陈鹏得以活下来。他一生都带着沈光耀大爱的光环,在心中熠熠生辉。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电影中每一次的点题点睛,都是一次时代的呼吁,也是一次警语。
王敏佳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