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水涡纹高肉髻,长眉细目,直鼻、嘴角内敛。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结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质感厚重,层次分明,富有装饰趣味。佛面形方园适中,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龛外胁侍菩萨,头戴宝冠,上身袒露,下著长裙,披帛绕肩飘然而下。面容秀美、体态端庄优雅。此组造像为西魏代表作。
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第一站,神秘梦幻的龟兹古国壁画艺术将惊艳沪上
西域龟兹古国地处中亚腹地塔里木盆地之北缘,扼古丝绸之路要冲,是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以及阿拉伯文明的交融荟萃之地。东西方文化沿着古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不断地繁衍生息,孕育出了灿烂的古龟兹文化,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所表现出跨民族、跨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融合性与多元化创造,成为人类文明与文化艺术发展承前启后的历史典范,举世瞩目。
龟兹石窟是古龟兹地区(即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拜城、新和等县)大小二十余处佛教石窟遗存的总称(包括著名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和阿艾石窟),目前遗存洞窟700余个,保存壁画近10000平方米。她地处葱岭以东,介于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间,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结晶,表现了从公元3—13世纪佛教艺术的杰出创造和高度成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一时期内龟兹石窟产生、发展、繁盛和衰落的过程,也为特定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宗教艺术、民族民俗、音乐舞蹈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证据。尤其是壁画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成为龟兹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具有历史的和审美的突出普遍价值,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新疆龟兹研究院此次特选送了三十九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龟兹石窟壁画作品进行展出,旨在让观众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视野更多地了解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从中接受传统艺术教育,并共同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业。
《龟兹供养人》克孜尔尕哈石窟第14窟约公元6世纪高134厘米宽200厘郭峰临摹
绘于克孜尔尕哈第14窟右甬道内侧壁。图中供养人像男性剪发垂项,上身穿翻领、折襟、窄袖联珠纹锦大衣,腰束联珠纹革带,佩长剑。下身穿窄口裤,脚蹬尖头皮靴。女性上身穿翻领、折襟、束腰长裙。其中两身供养人绘出头光。在其脚下方各绘一身地神,双手托供养人的脚。表明此图描绘的是龟兹王公贵族形象。
东方的微笑——“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之麦积山石窟艺术首次亮相魔都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5公里,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寺之一,这里群山环抱,气候宜人,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一体,堪称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不断地开凿和修缮,历史上虽经多次地震与火灾的破坏,仍保存窟龛221个,泥塑、石刻造像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以其序列完整、技艺精湛的众多北朝泥塑最为著名,其泥塑技法细腻、生动传神,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是国内石窟寺中保存北朝泥塑时代延续最完整的石窟寺,也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代表之作。麦积山石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雕塑和壁画的有机结合。尤以雕塑著称于世。不论是早期的古朴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浑润饱满,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宋代世俗化的造像风格,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富于生活气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系统地反映了我国从十六国后秦到北魏至明清雕塑发展的历史,是一部非常完整的雕塑史。为配合此次展览,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特意精选了多件代表性精美壁画及彩塑作品赴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让申城市民一饱眼福。
《泥塑菩萨立像》麦积山石窟第123窟西魏高123厘米宽49厘米厚28厘米段一鸣临摹
塑像位于窟正壁左侧。头戴花蔓高冠,面型饱满丰润,弯眉细目,直鼻,薄唇,嘴角内敛。着低胸交领束腰长衫,宝缯自双肩分披下垂。左臂屈肘自然下垂,右手持贴于腹前。身躯窈窕、委婉多姿,服饰层次清晰、厚重富于质感,华丽的服饰体现了其身份的高贵,沉思下的双眼,含笑的神态,深刻地塑造出菩萨女性般的温柔与恬静,给人以高雅、豁达之感。为西魏菩萨代表之作。
《飞天》麦积山第4窟7龛北周高200厘米宽400厘米李光霖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