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的灵感来源于《黑湖妖谭》系列,为了向原作致敬,吉尔莫·德尔·托罗(以下简称“陀螺”)还在《水形物语》中化用了《黑湖妖谭》中的几句台词。熟悉陀螺作品的人都知道,在他的大部分影片中,妖魔鬼怪都不是邪恶的生物,真正邪恶的往往是人类。《水形物语》的基本框架和陀螺的另外两部电影《鬼童院》《潘神的迷宫》很像,背景都设定在动荡的时代:《鬼童院》的背景是西班牙内战期间;《潘神的迷宫》的背景是二战;《水形物语》的背景是美苏冷战期间。借助这些特定的时代背景,陀螺展示出人类社会冰冷、残酷的面向。三部影片中的主角都是弱势群体,在社会上遭到忽视、缺乏归属感的人,而给他们带来温情和依靠的恰恰是那些状似凶残的怪物。
《鬼童院》海报
陀螺电影中的怪物其实是一面反映人性的镜子,这点在《水形物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怪物,反映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影片中的两拨人正好对鳃人展现出两种态度。一拨人是爱丽莎和她的伙伴们,他们代表了社会上孤独无助的群体,所以当他们面对鳃人时,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反而能给予同情和帮助。
另一拨人是保安队长斯特里克兰和美苏两国的高层,这些人处于社会顶端,拥有庞大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因此他们丧失了同情心,考虑问题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他们是一群人类中心主义者和精英主义者,这二者本质是相通的,即把一切生命划分成贵、贱两者,崇拜贵者,鄙视贱者。并且这类人总是认为自己正好属于贵者的行列。
《水形物语》剧照
影片中,斯特里克兰说过这样一番话: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类,神不可能长成像鳃人那样。这一观念来自《圣经》创1:26,“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自己的形象,按着我们自己的式样造人。”它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事实上,不是神按自己的模样造了人,而是人按自己的模样造了神。人类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觉得世界上如果有神的话,那神也应该长得像人一样。
然而,深究下去,这种观念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原始时代的人类非常弱小,在野外经常遭到各种动物的威胁,所以他们对动物充满了敬畏,膜拜动物或带有动物特征的神。比如: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伏羲、女娲、西王母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古埃及人崇拜的神也普遍是兽首人身或完全野兽的形象;就连人格化程度最高的古希腊诸神也曾有过兽形的阶段。到了后世,随着人类能力的提升,逐渐征服了其它生物,便忘却了对它们的敬畏之情,视它们为低等的生物。许多民族纷纷剔除掉了神灵身上的那些动物成分,将其改造成了完全的人形。还有一些残留着动物特征的神被慢慢的妖魔化,变成了怪物。
所以,斯特里克兰看到鳃人这种身上同时具有“高贵”的人和“低贱”的动物特征的生物时,他觉得它的存在是对人类的侮辱。最后,鳃人在斯特里克兰面前展示出了奇迹般的力量,唤醒了他的畏惧之情,他才不得不承认鳃人的神性。
《水形物语》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