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除了文化交流的前提之外,印度电影因何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其实印度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电影产量之冠,2002年仅一年就出产了1200部电影(是好莱坞的3-4倍),主要用来应付国内的庞大需求。在量产的情况下,印度电影还积极学习了好莱坞的制片体系和架构,在学习的同时,保留了印度电影的传统,例如歌舞场面。可以说,印度的商业电影已经有了一套很成熟的操作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用较低成本完成一部商业电影的拍摄。
在向好莱坞学习的过程中,印度电影复制了两套模式,一是明星制,二是商业类型片。在《摔跤吧!爸爸》之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观众熟悉阿米尔·汗。凡是他的电影公司推出的电影,阿米尔·汗首先会成为电影的宣传标志,而他的宣传活动,往往比导演等主创获得更多关注。这就是印度的明星效应。在不熟悉印度电影的情况下,熟悉一位影星,也有助于中国观众迅速熟悉印度电影。
无论在印度还是中国,阿米尔·汗都堪称巨星。
阿米尔·汗主演的《我的个神啊》
在类型片的拍摄上,印度电影保留了一项传统,那就是电影主题百无禁忌。一直以来,印度商业片都有对现实人文探讨的习惯,如《地球上的星星》关注自闭儿童教育,《三傻大闹宝莱坞》讽刺印度教育体制,《我的个神啊》充满宗教讽刺。印度电影题材变化也会注意紧扣时代议题,敢于剖析整个国家的社会问题。像《摔跤吧!爸爸》,虽说是体育竞技题材,然而这部电影勇敢触及了印度体育部门尸位素餐的状况,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女性歧视严重等问题,同时还兼容了梦想、努力与成功的个人价值探讨。套路的地方在于老生常谈的话题,而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超越了国界的感染力。如《摔跤吧!爸爸》,摔跤比赛的片段拍得就像实况转播,当时电影的几位主演都是经过了半年的摔跤训练的,所有的摔跤比赛都是真摔、真比,因此看起来非常真实。
《摔跤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