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从上海当代艺术30年回顾展 听嘹亮背景下的清越之声

2018-02-08 11:09:01    99艺术网  参与评论()人

如今,当“行为艺术”已从曾经背负着偏见与冷嘲热讽的独立艺术门类滑入一种剧场/特定空间内观赏性的表演、一种可供消费的艺术名词之时,我们或许会有点感慨当年的那种真正解放和冲破束缚的先锋精神。或者说,作为观者的我们,作为艺术发生受众的我们,是被图像和数码时代愉悦的视觉宠溺的一代。在一个愈发仰赖视觉语言的消费社会中,在一个愈发雄心勃勃大展未来之宏图的技术时代,一场文献展或许显得格格不入,更何况是一个持续半年文献展系列项目。同样是承载以“重启现代主义”的雄心壮志,开启了一场属于上海当代艺术的三十年回顾之旅。

上海明圆美术馆的“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1979—2010)”目前已进入第二单元的时间。文献展分为三个阶段、三个系列,分别是:“重启现代主义(1979—1985)”“前卫主义新潮(1985—1992)”“走向当代艺术(1993—2010)”。

范钟鸣OP.091 分割卡纸、丙烯颜料91×91cm 1986

在承继第一单元之遗绪的基础上,第二单元“前卫主义新潮(1985—1992)”超脱了早期的架上抽象艺术实验,以行为表演、表现主义、实验水墨、装置艺术等形式进行激进的探索。在知识视野上,扩展至战后艺术及晚期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和波普艺术。在艺术的议题上,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战后哲学和文化思潮以及拉美的第三世界现代主义等成为新的思想背景。

赵葆康墓碑系列21号水墨、丙烯、宣纸60×48cm 1989

在展览架构上,以“偶发与表演”“表现及其现代之后”“水墨的现代主义”“‘后89’转型”这四条线索为主体,呈现上海在改革开放后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初这一时期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凹凸展

内容涵盖了1986年的“凹凸展”、文革后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第一个纯粹的行为表演展“M观念艺术表演展”、文革后首个在官方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举办的行为艺术表演“最后的晚餐”“85新潮”第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表现主义画展“新具象”、标志着上海木刻进入现代主义的“四人版画展”、上海首个纯粹的表现主义画展“现在画展”,以及进入“后89阶段”的“车库艺术展’91”“苹果阐释”和“连续扩散事态”系列等观念艺术展。

第二届“新具象画展”请柬

“现在画展”宣传册

在第一单元中,“十二人画展”是一个微妙的发声,也是“文革”后国内首个自发性质的现代艺术展,那是在1979年一月,刚过了新年,其意义,用陈巨源写的展览前言来概括是再好不过:

“严酷的冰封正在消融,艺术之春开始降临大地。战胜了死亡的威胁,百花终于齐放……每一个艺术家有权选择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有权表现自己深深眷恋的题材内容……旧时代过去了,新时代已在召唤。”

张隆肖像权布面油画80×110cm 1985

其实这场“十二人画展”的作品并非是惊世骇俗的突破或者激进的观念,展出的作品多是水彩画和油画,内容多为安静的花朵、静谧的植物园、色彩浓烈的京剧人物……甚至没有一幅绝对抽象主义的作品——是的,他们是提倡回到“红光亮”之前的绘画风格,那一段被时局愕然打断的中国艺术现代主义之路。

袁顺“喊,汗,汉”系列5 水墨、炳烯、宣纸、卡纸38×55cm 1987

而第二单元中的那些珍贵行为艺术影像资料显得颇为难得,也实属不易。特别是在今天的当代艺术语境下重温,颇有启示和警示意义。由此,本文有意将这场三十年回顾展的讨论切入点聚焦为“行为艺术”。

时间、地点对一场行为艺术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1986年底杨晖、宋海冬等人在虹口区第二工人文化宫的“M观念艺术表演展”,还是同年丁乙、秦一峰等人的“街头布雕”,以及1988年在上海美术馆由李山、张健君、宋海冬、孙良、周长江、王景国、肖小兰等人创作的“最后的晚餐”行为,都是在当时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下石破天惊的发声。当时的行为艺术创作也受制于诸多不可控的外界因素,比如“最后的晚餐”仅持续了27分钟;后被邀请作为集体作品参加89年“现代艺术大展”,后因种种原因未实施。

街头布雕

但是发生过的,不会彻底消失。正如策展人朱其所言:“从‘M观念艺术表演’到‘最后的晚餐’,上海八十年代后期的前卫艺术超越了民国的摩登现代主义,注入了消费语境的后现代主义视野,以及精英主义的宗教救赎的议题。”

M观念艺术表演展

最后的晚餐

有意思的是,当年参与行为的艺术家名单里有如今已经功成名就的,有进入体制位居高位的,也有不断自我复制、“不思进取”的……与此同时,我们又不断在消费行为艺术,这无疑让它又“死”了一回。同样是文献展,不禁让人想到2015年在PSA举办的“大同大张”展览,两相比较策展思路,值得反思。

杨晖依然存在中的金字塔的方位木刻版画74×61cm 1985

我们进入一个展厅,首先应该要去读展览前言。前言就像是展览的头衔,是展览的定位,是展览的主旨,它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是呈现展览核心内容的。而“大同大张”的展览前言,却玩了一把暧昧态度,同时又因转移注意力的讨巧方式反倒显得底气不足。也许是策展人团队有意回避敏感词审查,也许是无奈之举。但是这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的所谓行为艺术文献展,不自觉地就变成一种策展人而非艺术家为主导的展览了,也即策展人的理念凌驾于艺术创作的理念。反过来讲,像大张这样说着“与其走向精致,不如走向野蛮”“艺术是故意的,毫无真诚可言”的艺术家,也是决然不会愿意看到今天他的名词沦为一个展览消费的话题的。

消费,总是消费。今天的艺术市场已经被资本占领,艺术家和资本间的“合作”也使得很多人既能继续披挂着“艺术家”的光鲜头衔,又能衣食无忧。而有些曾经的作为特定时代产物的“先锋”人物,在随着时代更迭、出现新的因素和面貌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原有的“先锋”精神,转而选择“与时俱进”。所以“回顾展”显然是一个不错的“缅怀”方式,能号召大家一起流淌情怀。不是说回顾、怀念不好,但是作为文献展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并没有很好地达到,不能不说很遗憾。而且,以类似“艺术殉道者”的话题炒作,远非明智之举,因为这很容易产生误导,让大众以为行为艺术是乖戾的、厌世的、消极的。其实大张虽然最后选择孤立自己于社会群体并以自杀告终,但是大张本身的艺术其实并非全然阴暗、消极,相反,他是一个很有想法和创见的人,而且有很多其他同时代艺术家所没有逻辑性和思辨性,军人出身的他是一个真诚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艺术的人,并誓死扞卫自己的尊严和理想,这种艺术家的精神是带有一种悲壮的生命力量的。如果这场文献展将重点落脚于此,将完美得多。

策展导向是一种误读(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或者说情非得已);“复制”也是一种常见误读。

在一个消费时代,对大众的迎合亦是对行为艺术的又一次误读和消费。尤其是这两年很多“复演”,或许正是大众对“行为艺术”消费的开始。以至于,曾经尖锐的行为艺术变成了一种观赏性的表演,大众前去观看展览,就跟看电影、看话剧、看演出相似。比如2015年龙美术馆《15个房间》将行为艺术教母阿布拉莫维奇的15个经典行为艺术作品复演于上海,一度引发热议。这场展览是成功的,不过在这其中所涉及到一个复制问题,不仅仅是瓦尔特·本雅明所言的“灵韵消失”的机械复制,更是让·鲍德里亚口中媚俗化的特征——他认为当沃霍尔1986年再次复制了自己在1960年代大获成功的“金宝汤罐头”时,它已经不再是创意,而成为一种拟真的陈规——但愿,行为艺术不会沦为“拟真”的“景观”。

杨冬白水墨系列纸本水墨180×96cm 1992

当然“行为艺术”(PerformanceArt)和“表演”(Performance)的差异,是需要另起一文探讨的话题,在此不做展开。笔者前日恰好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看了一场行为表演,是紫蓦的“一个人的Tango”,艺术家创作了诗歌、写了脚本、歌词,精心设计了场景和演出旗袍,也在现场期待观众的互动与拥抱——这是一例典型的当下行为表演的范例,但并不是行为艺术——虽然他们都是用身体作为媒介。用行为艺术家周斌的话总结就是:行为艺术是一种表达,表达是向内追寻,而表演是向外索取。表达中艺术家带有非常强烈的或者完全的主观性,并不需要考虑观众。而表演是以观众为主体,是我表演给你看。

最后,我们再说回本次明圆美术馆文献展。文献展的意义在于,我们要重启怎样的“现代主义”?至少,这些记录,就像一场场的“阵风”,让我们知道,曾经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星星之火曾经霎那闪耀过。也许它们从没有真正消失过……正如余友涵、李山、谷文达、仇德树、陈家泠们对传统水墨的实验性和媒介性探索,依旧在持续;而那些曾经创作行为艺术的参与者,也有人依旧坚持在这个时代保持着独立而自由的思考,这里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是嘹亮时代背景下的清越之声。文献展本身朴素的理念也还原了当时的文字、图像和影像资料,没有任何主观的解读与裹挟私心的导向。或许,我们也该重新审视行为艺术朴素的精神境界,正如艺术家刘成瑞所言:努力达成美、深邃、昂贵——当然,不仅仅是行为艺术……

更多参展作品:

潘德海最后的审判纤维板油画140×100cm 1984

倪卫华连续扩散事态——红盒电脑、印刷纸盒等尺寸可变1992

刘坚无题纸本综合材料66×44cm 1986

刘大鸿仲秋布面油画80.5×60cm 1989

林琳成其好肖像布上油画60×45cm 1985

何旸我们与偶像同在(右联) 布面油画60×120cm 1987

何旸我们与偶像同在(左联) 布面油画60×120cm 1987

成其好幻影中兴国路的浴缸布面油画105×90cm 1986

龚建庆未来的腐朽布上油画82×182cm 1991

陈心懋作为风景的肖像纸本综合材料96×160cm 1988

关于展览

展览海报

“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1979-2010)

第二单元前卫主义新潮(1985-1992)

主办:上海明圆美术馆

出品人:李松坚、凌菲菲

策展人:朱其

开幕时间:2018年1月27日(周六)下午16:00

座谈会时间:2018年1月27日(周六)下午13:30

展览时间:2018年1月28日至3月25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复兴中路1199号A座5楼上海明圆美术馆

关键词:艺术美术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