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文珍与新概念大赛走出的“明星人物”是同代人,她发现,有很多“80后”作家对于自己过去的青春文学写作经历不愿意多谈。
文珍说:“很多青年作家最初是裹挟在其中,然后受到了一些伤害。”这种伤害,来自市场的“捧杀”和评论界的质疑,也来自想要摆脱标签而不能的无力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春文学被视作青年写作行为在市场化过程中形成的产品,而并不是一种文学创作的类型,其内容多是校园爱情故事,表现手法肤浅,表达有欠深刻。
“青春文学应该是求新和求变的,不断超越以前的风格,超越外面给它贴上的那个标签。”杨庆祥说。
实际上,文坛对青春文学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变。
“现在的学术界和公众在看待青年写作时,会认为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通过青年的文学创作,深入观察到社会变动过程在青年身上的反映,以及青年自身给社会带来的触动。”孙甘露说。
作家、《人民文学》编辑徐则臣说,近年,《人民文学》专门为首次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作品的青年作家开设了“新浪潮”栏目,也为“90后”作家开设了“90后”栏目。
在感叹这些青年作家叙述、修饰和技巧起点之高时,徐则臣也发现,很多青年作家的文学观“成熟过头了”。这显然不同于人们对于青年写作者的固有印象。
而在徐泽臣看来,对“成熟”的过度追求,其实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写作”。
“有人说青春爱情故事必然肤浅,于是就去写离自己的经验很远的东西。《少年维特的烦恼》不也是青春爱情故事吗?但也一样是经典。”杨庆祥说,“关键看对题材本身理解得好不好。”
文珍认为,青春文学要摆脱某些标签,其实就需要创作者保持真诚、笔耕不辍地磨练技艺,“面对青年自己的苦难和问题,并用丰富的形式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