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决不打无准备之仗丨
接下来,单霁翔开始解决游客的槽点:人太多、买票难、无位置可坐。
2012年,他上任那一年,故宫年参观人次突破1500万。单霁翔看着一张单日游客18万的照片,忧心忡忡。
他决定限流!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想法。
2008年,故宫曾实行过限流,第一天就差点出了事。那天,售票窗口关闭后,几百名游客疯狂地敲打窗户,公安机关马上通知故宫开门,票没卖,就把人全放进去了。后来,再没人提限流的事儿。
2015年6月13日,故宫正式实行每天8万人限流参观。但单霁翔决不打无准备之仗,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用大屏幕滚动更新余票数量,即使余票售完,仍提供全天预约服务。
第二,把售票口搬到了端门广场,开设了32个售票口,这是全世界售票窗口最多的博物馆。他的目标是:让每个游客5分钟内买上票。而之前,售票口在午门,动辄几千人排几百米长队买票,一两个小时才买到票。
接着,单霁翔开始着手解决游客没地方休息的难题。
过去,故宫里专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不足,只能坐在石头上、屋檐下、御花园的栏杆上。他一看又急了:还能不能让大家有尊严地休息了。
他决定增设休息座椅:要结实,要坐着舒服,要跟周围环境协调,椅面要便于清洗,椅子底下要便于清扫……这么多要求一列,最后做成的实木座椅一把要3500块钱。
丨“我在故宫修文物”,修的是匠心丨
当“整顿垃圾”、“收复失地”、“解决游客槽点”紧锣密鼓进行时,更重要的一项工作也在推进——“故宫整体修缮”。
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这个项目计划用18年时间,对古建筑进行整体的保护修缮。
但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传统技艺的缺失,古建筑、古文物无法科学修复,单霁翔果断中止了所有修缮。“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
故宫修缮工程的转机在2015年。单霁翔用八分钟争取来了“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的批示,自此,故宫的修复不再视为工程,而是研究性的保护项目。
以养心殿为例。养心殿虽然体量不大,但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自雍正皇帝后,八位皇帝在这里居住,殿内有1980件皇帝身边的文物,都是故宫顶级的,从未离开过养心殿,亟待修缮。
可是,参观都只能隔着玻璃,不得入内。到了冬天,游客在窗上哈一口气,再用手一抹,探视房间。单霁翔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说,这不叫博物馆。
现在,工程放在一边,故宫邀请学者先花两年时间研究。学者们共上报了36个科研课题,最后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审定,确定了其中的33个。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勘察,找到每一个文物的病害,再开始进行修缮。
这群学者也成为故宫修复中必不可少的角色。真正让故宫学者广为人知的是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它的爆红,单霁翔始料未及。
“没想到那么多的90后、95后的年轻人强势围观,今年有15000人报名、希望来故宫修文物;没想到豆瓣9.4评分,超过《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全国纪录片第一;没想到生冷的、默默无闻、年复一年修文物的人,居然变成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