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诗圣”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流传。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描绘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撷花草,时已黄昏仍流连忘返的景象。“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的这首《踏青》动静结合,勾画出人们游春的动人场面。而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此诗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天美妙的景色,以及人们倾城游春的生动场景。清末著名辛亥女杰、“鉴湖女侠”秋瑾女士17岁左右在长沙居住时,也曾作有关于“踏青”的诗词数首,其中一首写道:“西郊也为踏青来,携手花间笑语才。昨日卿经贾傅宅,今朝侬上定王台。”
古代的清明节,在民间还进行荡秋千、放风筝、踢球、射柳等体育活动。唐代诗人韦庄在《麟州寒食》三首中写道:“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间暖凤笙。永昼迢迢无一事,隔墙闻筑气球声。”“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熏。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诗中写了“荡秋千”“蹴鞠”(踢球)等活动,把清明前后人们游乐的情形写得有声有色。此外,郑谷的“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杜甫的“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李清照的“荡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黄峪的“未到清明先焚火,还依桑下系秋千”等,都是唐宋时荡秋千风行民间的最好明证。唐代诗人高骈的“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形象地描写了清明风筝竞放的情景。而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描绘早春放风筝图景的传世佳作。
清明这天,城里人全都跑到郊外去了,在开满繁花的树下,在萌出新芽的草地,摆开盘子啊碗啊就开始喝酒;城里那些有偿的文艺工作者当然也都跟着跑出来献艺,大家唱歌跳舞胡吃海喝,直到晚上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