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关于那个“Facebook“的比喻。如果说“Facebook”的起点是让用户们和自己的朋友交流,而发展到现在的和整个世界交流,这一点确实有些相似。但另一方面,任何人都可以通过“Facebook “的平台来发表东西,而巴塞尔艺博会在这点上就有所不同。我们的强项是开放、精准又非常严格的画廊甄选标准。这和“ Facebook “的规则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拥有十几亿的用户,而一场巴塞尔艺博会的参展画廊也只有250-290家。那些分析互联网商业的人常常在谈论等级商业模式和大众商业模式。等级商业模式也就是在一个精致的地方陈列一些精挑细选后的产品,而对象是商家认为能够欣赏这些产品的一小部分顾客。大众商业则是为尽可能多的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巴塞尔艺博会显然不是后者这一商业模式。
不过现在有种越演愈烈的趋势是一场艺博会的情形更接近于双年展的情况。例如,总有那么几个艺术家会在艺博会上突然冒了出来。他们有可能是被重新发现的历史上的艺术家,或者是通过像“新锐探寻“(Positions)、“艺术探新“(Discoveries)、”艺创宣言“(Statements)等艺博会新兴单元而崭露头角的艺术家。而在艺博会上人们总喜欢口口相传各种见闻,尤其是到了展会第二天,当人们在鸡尾酒派对上交流过第一天的所见所闻之后或是开始找寻在朋友的Instagram上看到的好作品时。
“亚洲视野”(Insights)呈现28家画廊的个展和极具特色的艺术历史题材展览或专题群展。均以亚洲艺术历史为角度,呈献来自亚洲及亚太地区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借此阐明亚洲艺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