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在展厅中举行艺博会的模式也就是把展位卖给参展商、把藏家带进来的工作,而附带产生的结果包括在走廊里进行的对话、展会期间的派对、人们的社交互动等等,都是一些令人满意的‘副作用‘。巴塞尔艺博会的有趣之处(弗里兹艺博会也稍微有些这样的趋势)是在于把这些社交元素和对话转移至平台的中心。现在有种说法是将这种转型必比作社交媒体的进化过程,比如像Facebook这样的一家公司起初只是为了在校园社群内分享信息,但却转变成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享的超大型平台。另一方面,巴塞尔艺博会已经扩张到脱离原本的商业性展会本质,成为了一个以支持艺术、和艺术产生互动、和对艺术感兴趣的志趣相投的人进行邂逅为理念的社交平台。你觉得这两方面是否是不交互地平行存在?
我一半同意像“Facebook“的这个比喻。首先,我必须强调的是一个社群对于商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对博览会的存在也是一样重要。事实是,现在有很多购买艺术品的方式,但前往艺博会还是一种了解艺术、和其他收藏家同行见面、遇到新的艺术家和观看展览的途径。我们需要在展会开始前全力以赴,让人们对当代艺术充满激情并确保我们已经竭尽所能让每个前来艺博会的人——无论是经纪人、策展人、艺术家或是博物馆馆长——都能满意而归。在艺术家方面,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借此了解到处于另一端的画廊和藏家们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同时,我们也希望为藏家提供在买到好作品的同时发现更多新画廊的机会;另外,画廊可以在艺博会上与现有藏家达成交易的同时也能遇到更多新藏家;而博物馆的馆长们可能会想为博物馆馆藏增添一些新作品,并且招待一下现在的董事会成员以及搜索新的潜在成员人选。
“亚洲视野”(Insights)呈现28家画廊的个展和极具特色的艺术历史题材展览或专题群展。均以亚洲艺术历史为角度,呈献来自亚洲及亚太地区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借此阐明亚洲艺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