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所有的核心仍旧是以三场艺博会为主,因为通过艺博会能让我们直接和近500家画廊、成千上万的藏家以及数百位博物馆馆长们产生直接的联系。而隐藏在艺博会组织表面之下的主题是对于质量的看重,以及将那些能够进行生产交流的人聚集在一起。当然,有些交流是经济方面的,而这也是展览的核心部分,即经纪人前来为他们的艺术家寻找赞助人。但还有很多交流是社交性的,比如在艺博会上交到朋友或是旧友重逢,当然还有很多知识方面的交流。
当我加入巴塞尔艺博会时,展会上的谈话节目“对话“(Conversations)已经开始了,并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现在每年会按地区来呈现三场不同主题的对话项目,内容都非常具有时效性,而对话的视频也会放到网上。这就意味着在巴塞尔艺博会上会有很多对当下艺术圈及时的思考和讨论,而且是在一个原本相当单纯的商业化环境里。这一点已经让巴塞尔艺博会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不只是一场交易会而已。
我认为让一场艺博会成功举办的因素都来自于艺博会之外。比如我们与赞助人、未来赞助人、私人美术馆、公共美术馆所建立起的关系;比如我们在寻找如何能时时对画廊进行支持。我们要明白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参与到全世界的艺术场合。当我加入巴塞尔艺博会时,它已经从在两个展厅举行两场展会转变成了在两个城市举行两周的展示,而现在它成为了艺术圈里持续出现的一项活动。我们并不是在一年内突然地快速出现三次,如果你看一下我们的所有活动就会发现,所有活动的关键都是对于文化的支持。
这也是我觉得我们所擅长的方面:不仅仅是调动起那些画廊们都已经熟悉的有意思的藏家,更要把近500家画廊介绍给不参加艺博会可能就不会知道他们的新藏家。这也就意味着接触到更大范围的赞助人、艺术家群体和艺术生产,而我们这样的想法既有很多潜在的影响力也带来了很多责任。我们并没有把自己视作出租场地的人,而是把自己看作让画廊能够维持艺术家职业生涯的地方,或是让画廊延续那些已经离世艺术家宝贵遗产的地方。
“亚洲视野”(Insights)呈现28家画廊的个展和极具特色的艺术历史题材展览或专题群展。均以亚洲艺术历史为角度,呈献来自亚洲及亚太地区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借此阐明亚洲艺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