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枝此前导演的作品一样,本片枝蔓繁杂,如果有些支线情节能够更为利索地减去,或许更好。不过。也许这恰是是枝导演有意为之的风格标识。
通过情节的推进,观众逐渐会对杀人犯三隅产生某种好感,也许还会希望他并非真凶。他符合古典文化里所谓“义士”的定义。30年前在北海道犯下杀人案,就有种“为民除害”的意味,因为他当年杀的是放高利贷讨债的人,按照办案警察的说法,被害人搅得四邻八舍不得安宁。
如今,三隅出狱后又把食品厂老板杀了。这个喜欢收留刑满释放人员的厂长,并非是在做善事,而是因为这些有前科的人,工钱便宜,而且好控制。而厂长和他媳妇都干着使用过期面粉的勾当。更可恶的是,他奸淫自己的女儿。
三隅的杀人有正当性吗?电影里不声不响地抛出问题,但却看不到答案。紧跟着这个问题的,是另一个更为宏大的问题——谁能判定他人的生死?似乎在电影里,这个问题有答案,但也许并没有。
福山雅治饰演律师重盛,他试图找到真相
电影里泛泛地引述了西方有关废除死刑的几种理论,即“以暴制暴”的野蛮性,上帝的最后审判权等,然而观众又分明能够感受到本片主创者对于这些理论的不屑。暴力机关似乎应该保有死刑作为伸张正义的终极权利,那么其中又产生一个悖论,如果法律体制无法保证正义的伸张,私刑是否是可行的?
程序正义是种机制,却终究是要靠人来实现的,而人不是机器,各自有着私心。三隅的律师团队很早就发现一件事,这位辩护对象的供词每次都会发生变化。他好像会读心术,每次诉说着别人想要得到的答案。从警察到检察官再到法官,还有法院外的媒体,各方都在进行着“有罪推定”,因为那样最省事,也最符合多数人的预期。这种预期便是,有些人生来就是杀人犯,属于娘胎里带的,一辈子改不了。
由著名演员西田敏行和宫泽理惠主持的第4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颁奖典礼在东京举行。是枝裕和导演的新作《第三度嫌疑人》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配角在内的六项大奖,成为当晚的最大赢家。
手艺人在思考什么?生存,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生产,整个行业发展的动力;生活,让作品物尽其用的载体;生意,保证从业者交流往来的形式。凡此种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关乎技艺,关乎经济,关乎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