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其九)
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史杰鹏解读:
陶渊明这个人太有性格,太有文学才华,根本不适合做官。被文学史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还戴上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
这组诗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前后,共九首,陶渊明五十七岁。拟古,就是摹拟古诗之意。但事实上这组诗并无摹拟的意思,完全是诗人在自抒怀抱。从内容来看,也大多是忧国伤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细细寻味,可以看出其中的托古讽今之意。
作者经常想象自己驰骋到某个地方,观赏名胜古迹,抒发怀古的幽怀。实际上并没有真去,都是想象的神游。陶渊明既厌恶朝九晚五的工作,多半同时也厌恶舟车劳顿的辛苦,所以,他其实是个怀古的键盘侠。由于像他这样的人,精神世界极其丰富,所以根本也不会真的在乎什么名胜古迹,光靠想象,他就能迅速达到高潮。他的心灵丰茂,一小片雨点,足以芳草萋萋,蘑菇春笋竞相萌发,所以他能写出《桃花源记》;而那些花钱到处跑的普通游客,大多数只是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古迹在他们面前,虽然同样像雨水,但落到了他们沙漠般的心灵之中,又能怎样?照旧寸草不生。
在欧洲,先锋诗歌有着强大流派和理论主张的支撑,比如荒诞派、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先锋诗人向前探寻的参照系更加明确,在当代艺术上也有成就突出的代表性人物的超前引领,比如画家罗斯科、基弗、库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