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者说】
作者:杨信(北京著名京味儿民俗画家)
画“年味儿”作品,是很久以前就想做的事儿了。儿时过年的场景,老规矩、老家风,热热闹闹地准备年货……这些都在后来几十年的记忆中挥之不去。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冬天都热盼着过年,这当然不仅仅是我的期待,而是所有孩子的共同心愿。
《年味儿》杨信杨惠泽仪著商务印书馆
那个年代生活用品奇缺,一年中只有在年将要到来时才破例允许多买些肉,或者干脆买上一只猪头,全家过年就可以放开胆儿吃肉了。置年货,买花生,买葵花籽儿,买鞭炮,买冻豆腐;大冷天儿买什么都排大队,满街人群冒着哈气,跺着冻僵的脚排着队,才能看出年真的要到了。
腊月二十三,是“糖瓜儿粘”的日子,全家开始了“集体总动员”。收拾鱼,拾掇菜,扫房子,蒸馒头,贴挂钱儿,一通儿的忙活。富裕的人家儿就开始过年了,普通百姓为给孩子添置一件儿新衣服,甚至拆改哥哥穿剩的衣裳。到了年前,全家人一定都要穿件儿像样儿的“新衣服”才算过年。
“大宅门里的年味”杨信绘图片选自《年味儿》
年离得越来越近了,黑夜的胡同儿里,偶尔会稀稀拉拉响起几声儿鞭炮声,雪花儿在昏黄的路灯光下飘下。孩子们提着一串串小灯笼儿,摇摇晃晃从四合院儿里跑出来,给节前的夜晚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放炮仗是小孩儿最愿意干的,偷偷摸摸从家长买的小鞭儿中缠绕出几粒儿,大门儿口的门墩儿是放小鞭儿最佳的位置,点燃后,捂着小棉帽跑出老远;当年生活尽管平淡,但许多年都是在祥和中度过。
如今每当到了年根儿,家里的事情总要抽出时间来打理。写春联儿、送福字儿;答应年前完成的工作,也必须要做完,腊月就是这么忙活,这是规矩。
“大年三十送财神”杨信绘图片选自《年味儿》
曾几何时,幻想着有一天,我也坐在屋正中间儿,接受着孩子们磕头、拜年。但现在依然还是年前必须先去父母家贴春联儿、粘挂钱儿;统领着孩子们把四合院里所有的窗户、门儿都“扮”上红色;准备好了,父母才认为印象中的“年”到了。
2017年,我给自己安排画了50幅“过年”的小画儿,心血来潮在东城区角楼图书馆举办了“年味儿”小画展。作品都不大,是茶余饭后一幅幅磨出来的小品。没想到从腊月二十三开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每天几百人的客流量,无数的老北京人拖家带口来体会久远的记忆。
“年味儿”小画展的成功举办,使我更加认识到,儿时的记忆,老辈儿留下的年俗正是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发扬的。于是,我开始挖掘整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拉提纲、绘画、采访、编写,终于完成了这部有着95幅“年味儿”的画作。现在这部描写北京八百多年建都史,从腊月到正月所有传统习俗画册的出版,仅仅是抛砖引玉,非常期待更多挖掘北京年俗的作品问世,把北京传统文化从上一个八百年,再完完整整地延续到下个八百年,这是《年味儿》一书出版的初衷。
《光明日报》(2019年02月02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