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周世祥
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二楼的国学网办公区,一排排木质书架摆满了线装古书,并且用白纸黑字写着一个个姓氏作为书籍分类摆放的记号——它们是一批家谱。日前,中华谱牒文化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京举行,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一卷卷泛黄的家谱究竟能让我们从哪些维度了解家族过往?在重新重视家教、家风的今天,家谱有何新价值?
中华谱牒文化研究基地所藏光岳楼家谱光明日报记者周世祥摄/光明图片
蔚为大观的家谱旧藏
当为现场到会的专家讲起这批入藏家谱的来由时,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尹小林还清晰地记得家谱由湘入京的时间:“那是2017年12月底,我们将光岳楼藏书装了近千箱,用大型货车从长沙运抵北京,对我来说,这些都是一等的宝物。”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家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但姓氏文化如今愈发处于尴尬境地,现存宗谱、家谱数量稀少,保存完整的更是罕见。据了解,国学网自1999年创办以来,注重收集整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迄今为止,共收藏1949年以前刻印的纸质线装家谱4万余册,家谱电子文献1万多种。
这批纸质家谱是由何光岳家族转让的,以清代和民国时期家谱为主,初步统计约3500套、4万余册,涉及340多个姓氏,其中稀见家谱有四五十种,多为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未收,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4万余册是什么概念?国家图书馆所藏家谱有9万余册,涵盖253个姓氏,上海图书馆所藏达11万册,覆盖335个姓氏,美国犹他州家谱研究协会入藏家谱3至4万册,涉及220个姓氏。这批家谱数量庞大,以清末、民国木活字刊本为主,其中不乏善本书籍。而书籍的原主人何光岳先生是著名史学家、藏书家、谱牒研究专家,其入藏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尹小林说。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着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更蕴含着气清景明、春意盎然、慎终追远之意
4月1日,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正式开票。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绝杀慕尼黑》入选北影节“视野·环球精粹”单元,展映票在短时间内全部售罄,更有部分没抢到票的影迷四处求票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