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画册上都看过达·芬奇的作品,但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观察其中的细节,经过高清还原的《最后的晚餐》,就连桌下众多人物的脚部都清晰可见,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一名参观者坐在美术馆为大家准备在画前的蒲团上,对着作品入神观看。眼前的复制作品《最后的晚餐》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的目光。站在这幅创作于米兰的世界名作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它已经处于一种极度缺损的状态。当年,达·芬奇为了使画面达到逼真的自然效果,没有使用佛罗伦萨“湿壁画”画法,而是采用将蛋清和油画颜料混合使用的特殊技法,这导致了作品的状态逐渐恶化,迫使后世数代修复者对其不断进行修复干预。可以说,如今存世的这幅作品,在反复剥落、修补和润色中,只剩下不到50%的达·芬奇真迹。画面中,耶稣的预言话音刚落,引起了桌旁使徒们的惊讶、愤怒以及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活动,如同一场精神风暴席卷了整个场域。
作为卢浮宫镇馆之宝之一的《蒙娜丽莎》同样是此展的亮点。这幅世界名作有着太多的故事和传奇,以至于即使去往卢浮宫,也难以挤进从世界各地前来瞻仰的人潮,一睹其真容。展厅内,1∶1大小的复制品在聚光灯下显得庄重而宁静,画面上清晰的龟裂纹让人感叹时光的飞逝。谈到《蒙娜丽莎》,也许在场的每个观众都能说出一些相关信息,但关于这幅作品几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确信无疑的。我们只知道,达·芬奇用极其高超的技法,以精细的重叠层次去描绘了一个女子,她那神秘的微笑以及她所身处的广阔而充满生气的自然环境令人无限赞叹,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去评说。
《天使报喜》中,年轻的达·芬奇因为经验相对不足而在透视画法上表现得不那么完美,评论家们经常提到这一点。但这并不影响画中人物沉浸在一种通透而明亮的空气中,这种空气向后延伸直至遥远的山脉和城市。达·芬奇描绘的这一前景生机勃勃、充满灵性。他细致入微地研究每个细节,使其呈现出非凡的视觉效果。
很久以前就有传闻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蒙娜丽莎》的眼睛似乎总像是在注视着参观者,无论你从什么角度看她。这种现象因此被称为“蒙娜丽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