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舞足蹈——用肢体语言反映病情
除了肖像画之外,有人物群像的宗教画和风俗画里也常常有病人的形象,当然这时候画家主要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来传递他们的健康信息。
尼德兰风俗画兼风景画画家勃鲁盖尔曾画过一幅《圣维塔斯舞蹈病》,画的是当地人正在跳一种“白痴舞”,即模仿舞蹈病患者手舞足蹈的模样(有如我国的醉拳模仿醉汉的行为)。画中有四位装扮成患者的舞者,假装痉挛,被人架着行走,还不停挣扎,使队伍陷入极度混乱,配以高亢的吹奏乐曲,场面热闹而充满动感。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画中人表演的舞蹈病是一种当时广泛流行的疾病,是以痉挛的不随意运动为特征的身心失调,患者疯狂的行为影响到中世纪各地区的社会安定。该病由后来的医学家西德纳姆命名。据分析,这种病是由于食用了发霉的黑麦角面包中毒引起的,发病时肢体痉挛,动作疯狂而乖张。
勃鲁盖尔《圣维塔斯舞蹈病》
勃鲁盖尔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尼德兰绘画的杰出代表,也是唯一可以与丢勒匹敌的北方画家。他出生于布拉班特公国佛兰德省布雷达,是勃鲁盖尔家族众多画家的前辈。有人称他为“农民画家”,但这么说并不恰当,因为他虽然常常画农民,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和关心,但他见多识广又很有教养,也是许多人文主义者的朋友。他喜欢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生活,还善于用绘画来讲解当地流行的民间谚语,《盲人》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画中有一群盲人,沿着陡坡一个拉着一个向前挪动,步履蹒跚、相依为命。可是第一个盲人已经跌进了一条深沟,后面的人还浑然不知,可以想象他们的前途是何等糟糕!
这幅画诠释了尼德兰谚语“一个瞎子不要给别的瞎子带路——没有好下场”。勃鲁盖尔对盲人的刻画惟妙惟肖,并对他们的失明状况作了医学专业的描绘:第一位角膜上有一层白点状的角膜翳——角膜白斑症;另一位抬头朝天的盲人患有眼球萎缩症;第三位盲人露出了摘掉眼球的眼眶;而走在最后的盲人,眼睛显然患过严重的炎症,眼皮已经无法睁开……重视疾病患者的外在形体表现是许多名画家的特点,他们对瘸子、麻风病人和肝病患者的描绘都极其精确,往往根据画面就可以诊断疾病。
勃鲁盖尔《盲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拉斐尔精心绘制三年还没有完成的巨作《耶稣变容图》,讲述了《圣经》里的故事:有一个患重病的孩子,由父母带来请耶稣为他驱邪。他们向上帝祷告:“上帝啊!可怜可怜我的孩子吧!”上帝为了救治这个病重的孩子,飘然来到了“光明之海”。拉斐尔画了一个正在犯病的孩子,他眼珠上翻,大口张着嘴,似乎想高喊些什么,上肢僵硬呈痉挛状态。有观者认为孩子患了歇斯底里症,也有人说他患的是癫痫病。
19世纪的法国歇斯底里症专业医生沙尔科认为,拉斐尔的画画得并不准确。他在《艺术作品中的鬼魂附体者》一书(1886年)中说:“只有他的身上出现了病态反应……他痉挛的动作不仅古怪而且矛盾。虽然他的眼珠上翻,但这种体态完全不是得病的征候。大张的嘴好像在高喊些什么,这和僵硬的上肢所表现的痉挛状态是对立的。另外他痉挛的样子极不自然,右手垂直上举着,而右手的姿势没有任何特点。左臂向下伸,肌肉紧绷,手腕用力,五指使劲分开。我在歇斯底里症患者发生痉挛时,从未见过他们的胳膊有这种状态。而且,年幼的患者两腿站得很稳,走路的姿势显得很正常,和上身动作的不协调相比,两条腿好像不是他的。拉斐尔似乎在这个人物中把不真实、矛盾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了。”
在拉斐尔的画里居然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我仔细思忖明白了。因为绘画是一种有缺陷的艺术形式:它是一个平面的、瞬间定格的画面,既不能够发出声音,也无法展示一个连续的动作。它只能通过一个典型的姿态来表现人物的病态,因此强化患者的肢体语言,把动作画得夸张一点,由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
拉斐尔《耶稣变容图》
中国画讲究笔墨技巧的运用,注重真挚情感的表达。没有精湛的笔墨技巧,就淡不上创作,没有真挚高尚的情感,就不可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笔墨技巧和真挚情感的完美统一,是使作品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