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达·芬奇的《抱银鼠的女人》,画中女子的手有点僵硬。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分析了达·芬奇的许多作品后认为,这是达·芬奇绘画中经常出现的特征,与画家本人潜意识底层的神秘、悸动、焦虑有关。(达·芬奇曾受到过犯同性恋罪的指控,精神上也有疾患。)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的平均寿命的增加,一些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例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德·库宁在70岁后记忆力明显下降,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所以在他后期的作品里,那种赏心悦目、线条流畅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读者可参考本书《德·库宁、波洛克: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之行为画派》一文中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事实上,在治疗精神疾病时,利用病人手绘图研究各种类型的失认症和记忆缺失症的方法早已经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像查特吉教授说的那样,艺术是一扇窗口,在人类的健康这个意义上来说,它能够展现当下的特征、记录历史的真相,甚至能够治愈特定的病症。而反过来,健康和疾病对于艺术又何尝不是丰富和升华。
《名画在左科学在右》精选100余幅经典世界名画,零距离欣赏大师真迹的同时,了解伟大艺术品背后的科学知识。该书入选“2018中国好书”,并获得中国出版协会“2018年度中国30本好书”等多项殊荣。
当名画遇见科学,将碰撞出怎样烧脑的问题——为什么印象派画有运动感?凡•高的画为什么这样“亮”?修拉的画上为什么涂了那么多的彩色点?野兽派画家用色有什么好?科学家如何认识抽象画?光学器材如何助力西方写实绘画?弥足珍贵的中国古画隐藏了什么科技秘密?画中人的内心世界怎样猜?绘画里的“浮光掠影”蕴含了怎样的奥秘?为什么肖像画会人见人爱?脑外伤会激发人的艺术创造力吗?
中国画讲究笔墨技巧的运用,注重真挚情感的表达。没有精湛的笔墨技巧,就淡不上创作,没有真挚高尚的情感,就不可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笔墨技巧和真挚情感的完美统一,是使作品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