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有生命的
文/郑柏林
中国画作品是创作者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探索,以笔墨为载体留在画面上的心迹。笔墨是画家学识、修养、性情、气质在画面上的自然流露,这些经过时间积累与修炼,在头脑中形成的潜意识,决定着笔墨的运行质量,由笔墨形成的画面是创作者心的凝聚,注以心迹的画图是有生命的。
创作是新生命的孕育,它清新、高雅、律动,具有蓬勃的生机,给观者向上、愉悦及激励。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即是古人对画面具有生命力的追求,“气”即是生命的体现,“韵”是笔墨的节奏与变化。虽然笔墨的运行都是由心来决定的,但画家的心是对笔墨的感悟,以独特自我的艺术语言统领下的高度集中与升华,是长久的磨练而形成的一种创作状态,这种以心为统帅的笔墨痕迹,即是作品的生命力。
郑柏林:画牛话牛
文/郑柏林
在几千年的人类社会文明中,牛为人们的生活贡献了一切。它勤劳朴实的性情,甘于奉献的品格,忍辱负重的气量,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人生的楷模,它吃的是草,挤的是奶。郭沫若先生曾将牛赞美为国兽,牛是人们喜爱和崇尚的动物。
记得小时候,生产队养了十几头牛,两三匹马,两三头驴。牛吃的草料最粗糙,干的活却最繁重。田间的耕种,运送粪土,将收获的庄稼运到场院等都要靠十几头牛不停地劳作。毛驴只是干些零活,几匹马多是跑长途,为生产队挣些外快。
有时听到远处传来驾驾驾、吁吁吁的吆呵声,知道那是姥爷赶着牛车过来了,父亲总是说:啥样的牲畜都会让他使坏了,因为姥爷不停地、无意的吆呵声,牛也就听而不闻不理会了。
那时家里吃的米面都是靠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牵着毛驴驮上粮食到外村去磨面、搓米,有一次,饲养处里的毛驴都去干活了,我和一个小伙伴只好各牵着一头牛去外村磨面,听大人说:牛背是活动的,不好驮东西,那个小伙伴胆子大,骑上了驮着粮食的牛背,这让他尝到了从牛背上掉下来的滋味。农村的孩子放学回家都要干各种农活,可是包产到户最需要劳力的时候,我却去外面读书了,记得放假回家,看到家里养了一头公牛,那块头真是魁武、壮实,太强健了。一天父亲赶着它在稻田里耕地,快黄昏了还没收工,这头公牛一气之下将父亲撞倒在泥水里,顿时父亲脸上失去了血色,是不远处干活的人把父亲搀扶到家里。真应了李可染先生在题画牛中的一句话:“牛性温驯,时亦强犟。”牛要是发起威来,是无人能阻挡的。
“弘扬中华竹文化做有气节中国人”首届全球华人“君子风·中国竹·流杯雅韵”诗书画创作大赛启动“弘扬中华竹文化做有气节中国人”——首届全球华人“君子风·中国竹·流杯雅韵”诗书画创作大赛启动。
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起的湘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湖南大学岳麓中华书画研究院成立六周年之际,书画院举行了湘楚文化艺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