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张洪华,1963年6月生于河北省青县,1980年入伍,在战友文工团舞美队工作,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美术设计,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
张洪华的画师造化,重传统,艺融古今,是一位很有独创性的画家。他的作品古道新化,独立蹊径,自成一格,情景交融,生意盎然,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他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画展,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画册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出版有《张洪华美术作品集》、《力生洪华百扇集》等。并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总政和国家机关创作了巨幅作品。
张洪华先生曾为《西游记》、《聊斋》、《板桥轶事》等20多部电视剧的美术设计。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多年春节晚会的美术设计。其中电视剧《板桥轶事》获大众电视金鹰奖美术设计奖。
《四大美人》
半生赤子心 一世国画情
从乡村到清华美术学院,是他成长的轨迹,一步一个脚印;从巍巍昆仑到小桥流水,是他写生的足迹,山水之中寻觅灵感;从钓鱼台到人民大会堂,有他创作的巨幅,供万人欣赏;从云南建水到坝上张北,有他创建的小学,播撒希望育人才……
他就是张洪华,一个从青县木门店乡走出去的农村孩子,一个始终把心扎根家乡的画家。
《家园》
少年学画玉汝于成
爱上画画,学习画画,是张洪华初中时候的事。
那个时候,在县城美术馆,学生们可以免费学画画。跟许多孩子一样,张洪华从最简单的素描、速写开始学起。从初一到高三,6年的时间,他每周都会骑车去县美术馆两三次。寒来暑往,从未间断。也正是这样刻苦学习的经历,奠定了他坚实的美术基础。
《日暖风轻春睡足》
张洪华真正的艺术生涯,是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时开始的。在那里,他师从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并得到了张仃等名家的指点。
“有一次出去写生,我被人家当成贼了。”说起早年的这段经历,张洪华记忆犹新。1981年到1983年,张洪华月薪只有6元钱,每次出去写生的交通费、食宿费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有一次出去写生,画着画着天就黑了。张洪华摸摸口袋,剩下的这点钱实在不够住旅馆。
《渔家乐》
转眼一看,旁边正好有个柴草垛,张洪华顾不了那么多,一下子钻了进去,一会儿就睡着了。到了第二天早晨,一个大嫂抱柴火做饭时发现了他,把他当成了贼。张洪华急忙向大嫂解释:“大嫂,你看我的画布、画笔,我是个画画的,我能偷你啥?”
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之后,张洪华依然不敢懈怠,每年都会出去写生一到两个月。他的足迹已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
《赏春》
一朝成名画传天下
你看那充满盎然生机的《春》,粉红里透着灵气;再看那枝叶繁茂的《夏》,碧绿里显着阳刚;还有那淡雅素净的《秋》,沧桑里亦有丰收;最后那幅白雪皑皑的《冬》,银装素裹似童话。这四幅画均是张洪华的作品,悬挂在总政西直门宾馆贵宾接待厅。其实,又何止是这四幅,人民大会堂和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会议室都有他的巨幅山水画。另外,他的《紫气东来》以浓厚的中国风格被泰国副总理收藏,他的许多作品还作为国礼送给外宾。
《屈子行吟》
“无论获得什么奖,那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我还是会继续写生,继续学习。”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洪华的作品在全国多次获奖,他曾担任过电视剧《西游记》、《聊斋》的美术设计,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多年春晚的美术设计,电视剧《板桥轶事》获得了大众电视金鹰奖美术设计奖。但是对于过往的成绩,他依旧淡定从容。
《清音》
赤子之心报国报家
在云南省建水县和张家口市张北县,各有一所洪华小学,都是张洪华出资创建的。
一次去云南写生,当张洪华听说那儿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时,萌生了要为建水县建一所学校的想法。经他四处奔波,积极筹资,没多长时间,一所洪华希望小学就建成了。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张洪华激动地说:“以后这些孩子如果考到北京上大学,我一定供他们上完大学。”
《康乐休憩图》
再去建水县时,当地政府为了感谢他,为他摆起了长街宴。长街宴上,百姓争相向他敬酒,张洪华喝了一杯又一杯,喝着喝着,眼睛湿润了,心也醉了。
张洪华虽身在北京,却心系家乡。在家乡办一个画展,一直是他的心愿。近期,得知沧州市委宣传部组织举办“沧海铁狮情名家故乡行”系列文化活动,他积极回应,紧锣密鼓筹备,将于6月25日起在沧州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为期5天的个人书画展。
《将相和》
画展办完后,张洪华还打算出资在青县建一个美术馆,供那里的人们学习美术,欣赏优秀画作,以期提升青县乃至沧州市的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张洪华说:“只要家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不管在外面多忙,我也一定抽出时间来,为家乡做点事。”
《村居》
《松下论道》
《荷塘秋色》
《西园论艺》
《荷塘雅赏》
《春园》
《紫气东来》
《独坐清溪静》
《乡趣》
《东篱秋色》
《论道》
如果有那一幅画一打眼就能让人眼睛为之倏然一亮,那它往往就是好作品,就会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你细细的品读下去,并留给你一些拂之不去的回味——这正是郭英华的人物画带给笔者的第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