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鹏是在“文革”的动乱中与美术结缘的。1966年,他的父亲受到迫害,连带家庭也遭到冲击。当时的胡绍鹏还在读小学二年级,作为“狗崽子”,他整天被昔日的小朋友追打。在学校里要站着上课,街坊邻居也挤兑他,为了免遭皮肉之苦,胡绍鹏便只去上半天学,下午就躲在家里,趴在床上看能找到的小儿书。小儿书不够看,他就找来纸和笔学着画,并且越画越着迷。就这样,11岁的他有幸拜王叔晖前辈为师,并在王老先生的教诲下,走向艺术之路。随着年龄的增长,胡绍鹏越来越酷爱绘画艺术,即使在农村插队的时候,他也没放弃手中的画笔。
诸多经历使胡绍鹏变得更加坚强,人生命运的坎坎坷坷更使他在艺术方面不断追求。工作以后,胡绍鹏又自己研究黄均、潘桀滋老师的人物画和李可染、徐北汀、王大宽老师的山水画及民间风俗画。他告诉记者,他特别崇拜张大千和李可染两位老师,虽然与他们没有直接接触,但是他用了三年的时间研究他们的画,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绘画心得。在研究前辈大师作品的过程中,胡绍鹏的绘画艺术得以有了长足的进步。后来,胡绍鹏进入中央美院学习中国画的创作基础理论。这进一步充实了他的绘画技巧。
行万里路,观自然于心
18岁以后,胡绍鹏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近郊画画、写生;30岁,胡绍鹏从学校毕业。这之后每年的三月,胡绍鹏都要到大江南北去寻找中国山水的意境,年复一年的在曲曲弯弯的小路上寻觅自己的艺术。早年的学习使胡绍鹏明白应该怎样画山水画,得益于李可染。胡绍鹏的高明,在于他始终把对民族传统的研习和勤奋的写生结合在一起。
九十年代初,胡绍鹏深入大自然写生,途径四川、青海、安徽、江西、广西、云南、浙江、河南,历时九年。胡绍鹏并不感到孤独,当时的经历与磨难,反而成为今天胡绍鹏津津乐道的故事。
风雨之间,历代文人墨客往往借其抒发情怀,“风雨归舟”“山雨欲来”等与“雨”有关的景致被描绘得极为生动,近现代画家傅抱石“风雨”题材的作品更被论者形容为“一半山川带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