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立秋节气是8月7日,当晚7点30分,氍毹文化在北京繁星戏剧村二剧场举办了一场“行走的京剧,青春的脚步”京剧折子戏演出,王宁等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演员将在演出中迎来“立秋”节气。
俗话说“晚立秋,热死牛”,进入剧场欣赏立秋节气的演出,年轻京剧演员们扑面的青春气息,带给了观众丝丝凉意。
演出涵盖生、旦、丑行当,唱、念、做、表、舞并重,有《贵妃醉酒》、《乌盆记》、《拾玉镯》、《坐宫》,可谓剧目丰富。
汪晓熙主演《贵妃醉酒》杨玉环
中国戏曲学院青衣演员汪晓熙首先登台,以《贵妃醉酒》中脍炙人口的“海岛冰轮”彩唱打响了第一炮,她扮相端庄大方,唱腔圆润动听,利用戏曲中身段、眼神、手势、脚步、水袖等去诠释杨玉环这个人物。
王宁与国家京剧院丑行名家刘振英合演《乌盆记》
《乌盆记》是一出悲喜剧,有第一鬼戏之称。剧中刘世昌大段的反二黄唱腔,得众多戏迷喜爱传唱。这出戏的主演王宁是北京京剧院优秀老生演员,宗余派和言派,王宁曾拜师李崇善和任德川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其演唱风格既有余派“云遮月”的韵味醇厚,又有言派“九曲回旋”的动听。这出戏由李崇善老师亲授,宗余派。王宁很好的继承了李崇善老师声腔中的高亢和嘹亮,唱得悲愤交加,荡气回肠,“抓一把沙土扬灰尘”的高腔直入云天,获取了热烈掌声。接下来一段“未曾开言泪满腮”唱得如泣如诉,一曲唱毕,掌声好声四起,实为目前京剧舞台上罕见的优秀老生演员。张别古由前国家京剧院丑行名家刘振英饰演,赵大由中国戏曲学院郝益饰演。皆演得诙谐幽默。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年关将近,大寒已至。在二十四节气的终章,寒潮裹挟着岁末的晷时,也标志着品物的轮回复始。
杜甫在诗中写马:“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句尾“方”一字,着实令人不解。难道马的瞳孔是方的?还是杜甫在经过艺术变形后的“无理”妙笔?
在沉睡近2000年后,一幅东汉时期的厨子烹制鲜鱼场景的陶俑在万州现身,该场景与当今万州烤鱼颇为神似,或许在东汉时期,万州当地就有了制作烤鱼的厨艺。
范鑛,字我蘧,四川叙州府富顺人,万历二十年(1592)贡士范岷汇之子。生年不详,于永历十一年(1657)“九月卒”(《南明史·卷二十三·宰辅年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进士,先后在浙江山阴、上虞、河阳任知县。因忤当权宦官魏忠贤,一直无法升迁。崇祯时转为户部新饷员外郎,因治理边疆有功,以任口北佥事。崇祯十七年(1644),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贵州。
这个寒冷的冬日,开着空调或暖气,刷着手机看着世界杯,是很多人的日常。那么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的时代……古人在寒冬时节都做些什么来打发时间?不得不说,有些古代文人过冬方式,风雅别致,又充满意趣。
凛冬已至。这几年可能大家都有个感觉,冬天似乎是越来越冷了。其实这也不是大家的错觉,据相关报道显示,去年冬天的气温就比以往低了几度,南方人也因此多看了好几场雪。那么在这么冷的冬天,大家是如何御寒的呢?北方人不用多说,一般都有暖气,御寒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南方人虽然没有暖气,但是可以选择开空调或者电暖炉帮助保暖。可是,在古代,这些暖气、电炉子通通不存在,你可曾想过古人是如何抵御严寒的?这篇文章就来揭秘古人的保暖“神器”,看看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御寒保暖的。
年月流转,一岁一轮,过年时回家团圆是中国人生命中的情感轮回。游子归家、张灯结彩、团聚欢庆、盼来年节节高,就这样年复一年,相聚的传统延续千年,逐渐承载起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