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戏曲艺术在传承发展中创新——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圆满落幕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北京最美的季节,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于11月4日至10日上演。连日来,围绕“和合共美”主题,共举办戏曲展演、戏曲市集、学术论坛、展览游戏等各类活动400场,大众尽情享受戏曲之美,感受“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品牌魅力。
名家云集
11月初的北京,秋意正浓。作为本届戏曲文化周的主场,北京园博园中浓浓秋色与台上精彩的演出相映生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黄叶红树,尽呈绚烂之美;亭阁之处,琴声悠扬,唱腔婉转,水袖翻飞,好一幅精彩纷呈的中国戏曲画卷。
“园林中的戏曲”板块,汇聚了众多名团、名剧、名家,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评剧、黄梅戏等多剧种。在闽园、忆江南园、晋中园等中式园林,人们围在戏台、仿古建筑前,一边津津有味地观赏着《霸王别姬》《状元媒》《牡丹亭》等剧目,一边流连忘返在园林美景中。
在开幕式现场,“龙腾虎跃”的京剧武戏、雅致的昆曲《牡丹亭》、京梆双演的《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王洪玲与北京京剧院梅派青衣名家张慧芳合演的《穆桂英挂帅》,以京剧、河北梆子两个剧种展现穆桂英的巾帼气概。刚刚获得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的李博是国家京剧院老生演员,他和京剧名角魏积军、张小清一起为观众带来京剧《风华正茂》片段,让观众重温革命岁月。由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带来的“国戏风华”戏曲串烧,分别演绎了青海平弦戏、黄梅戏、藏戏、豫剧、潮剧经典片段,让观众欣赏到了不同地方戏的独特魅力;由谭正岩、方旭、翟墨、窦晓璇等优秀中青年京剧演员上演的戏歌《同圆中国梦》,展现出国家兴盛、梨园欢腾的景象。
一个沿街挑担卖饼的,能在“县中心”住独院两层小楼,还养得起漂亮妻子当全职太太。这人是谁?说他是卖炊饼的武大郎,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武大郎(宋文华饰)卖炊饼。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
最近“显眼包”三个字活跃于各个网络平台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又有点丢人现眼。在被网友们广泛使用后,引人注目的“显眼包”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暑期去各个博物馆打卡的有趣文物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并将其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于是网络上关于“显眼包”的热度再次冲上热搜。这也不由得让现代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古代的“显眼包”们造作起来,究竟是什么样?
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南名士周寿昌到广州游历时记下不少新鲜见闻,其中“最奇者”还要数“画小照”: 坐人平台上,东面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古往今来,从古罗马到古埃及,从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到北欧海域的维京人,语言、文化、社会形式迥异的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一代代流传着属于自己的精奇志异。似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神秘力量和魔法生物的幻想和探索是不分东西南北、无论古今中外都能参与的共同话题。
茶和酒是中国人最常饮用的饮品,纵观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也处处弥漫散发着幽幽酒香与茶香。尤其唐诗和宋词,更是与酒和茶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并由此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文化。
今日七夕——中国人的情人节。牛郎会织女,送啥礼物表心意是个问题:送红包略俗,送花不实用,有没有既浪漫又贴心的好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