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从昨晚开始,备受期待的上海昆剧团55出全本《牡丹亭》,作为文旅部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在中央歌剧院舞台上连演三天,呈现汤显祖原著精髓,复原昆曲雅韵。
汤显祖《牡丹亭》传世400多年,是我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一颗夺目的明珠。上海昆剧团作为全国唯一将55出全本《牡丹亭》全部搬上舞台的昆剧团,展示了其40多年的深厚积淀、“五班三代”的传承精神。蔡园摄
■舞美气质饱满浓烈与众不同
此次上昆全本《牡丹亭》进京演出,安排在了去年刚刚建成的中央歌剧院新剧场。这个拥有全国歌剧院最大乐池和极佳声学效果的剧场,为这部昆剧大戏的演出增添了更多气势。该剧首次亮相北京舞台,也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和戏迷前往。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亲自到场。两位主演罗晨雪、胡维露的指导老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和岳美缇也都来到现场。
“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精神上忠于原著,表现上力求创新。”这是导演郭小男对全本《牡丹亭》提出的创作理念,也是该剧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点。昨晚亮相在众人面前的上昆全本《牡丹亭》无论是舞台呈现,还是演员表演,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似大多数昆曲演出的素雅舞台,舞美设计师黄海威结合宋明历史文化和美学特征为这部作品设计的舞美和多媒体视觉,让演出还没开始,就流露出一种饱满浓烈的气质。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舞台的转台处理,如行云流水般展现出闺阁、花园、社会等不同空间,前一场戏还是姹紫嫣红的后花园,后一场戏已经是金戈铁马的战场。《牡丹亭》场景宏阔,曲折跌宕,转台不仅解决了55出全本时空转换的难题,让复杂的换场和迁景用最流畅的方式完成,也有助于控制演出节奏和时长。因此演出虽然多达二十一出,将近三个小时没有中场休息,却不让人感觉漫长,也几乎无人中途离席,都沉浸在这虚实结合、唯美诗意的舞台氛围当中。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一,一封2730字的奏疏经通政司到达御前,嘉靖皇帝阅后大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论治安疏》,作者是海瑞。疏中指责嘉靖一意玄修、侈兴土木、不视朝、名爵滥、薄于父子、戮辱臣下等问题,最后一句“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更是直接封神。
在古代,花朝节曾盛极一时,与元宵节、中秋节齐名,合称“月半节”,是当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花朝节的产生是源于对“花神”崇拜,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会在花朝节期间祭祀花神、赏春游园、祈求风调雨顺。最早“花朝”一词并没有节日之意,而是与“月夕”并举,形成“花朝月夕”,是良辰美景的意思。
春分之后,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意味着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正式到来。相较于寒冷肃杀、万物闭藏的冬季,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更青睐春天,很多重要的事,都安排在春天里。
最近,有关黑芝麻生发的广告又撩拨了一些人的心弦。实际上,老一辈早已口口相传着同样的信息:“多吃点黑芝麻,生发!”于是乎,什么黑芝麻丸、黑芝麻糊,尽情地吃吧。
故宫怪画《蜂虎》是清朝乾隆年间画家华嵒所创作的一幅画作。这幅画的主题是一只头像马蜂的老虎,形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
古人管扎耳洞叫“穿耳”。穿耳戴耳饰的习俗起源甚早,早在夏代乃至更早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戴耳饰了。起初,男女都扎耳洞。周代往后,穿耳的人大都是女子。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又到一年踏青春游时。古代的文人雅士或骑行、或徒步,畅游青山绿水,亲近大自然。唐代诗人韦庄有诗曰:“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里面描写的各种兵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云的青冈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戟等。但在真实的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兵器真的存在吗?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通过字典或是词典查一查它的拼音,我们就知道该怎么读了。那么古代没有汉语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有什么方法呢?
唐人柳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为负责大都市洛阳治安的官员,竟然会因为穿衣问题而招来一顿毒打。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唐高宗年间的某一天夜里,负责城市治安的洛阳尉柳诞上街巡逻,这本是职责所在,没想到柳诞却被自己的部属拦住去路。唐代宵禁制度严格,无论城市多繁华,黄昏之后皆会陷入一片死寂,街上只有巡逻的衙役。这帮衙役将柳诞当成了违反宵禁的街溜子,抓住后二话不说,直接暴力执法,将柳诞一顿痛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