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的一生当中都在行走,而我是将近18岁的时候离家在外、经历了十年的颠沛流离。在那一段经历里、也是一直都在行走,所以王昭君的故事、我认为一直都是感同身受。”这份内心的共鸣支撑着他不惜推掉了一切工作,行走了六百多个日夜、三千公里,循着王昭君从家乡走向长安的那条路去寻找与历史的联结。
对于李玉刚而言,扮演王昭君这个形象,其实也是自己心境的一种体现和写照,“以古喻今、以人喻己,也是给曾经奋斗过的岁月一种纪念。”
▶▶▶环球网文化频道对话李玉刚:深谈《昭君出塞》的创作心路
环球网文化频道:创作之初为什么会特意重走昭君路?
李玉刚:当年决定要做《昭君出塞》的时候,我是认为应该出去看一看。当我们重走了昭君路、才真正体会到采风的意义,这条路上的空气仿佛有一种连接历史的魔力,可以说是“连接的空气”——千年之前的风和今天的风,你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因为它都是有连接的。
环球网文化频道:重走昭君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玉刚:当我重走在王昭君曾经走过的那条轨迹时,沿着她当年从湖北的秭归,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的兴山县,然后一路向北到达了陕西的长安城、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一路上经历了很多。而当时王昭君在走这条路时,她还小、她没有想到这仅仅是她生命的开始。自从出嫁塞北和亲之后,她令汉朝和匈奴平安了整整一百年,让边塞上的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所以王昭君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我能够再一次把她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上。是我自己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环球网文化频道:这次重新创作的唱段会有哪些变化?
李玉刚:其实大家也特别喜欢原来版本里的很多经典唱词、唱段。但这一次有很大的修改,全都是重新创作,量也很大,难度也非常高。它有音乐剧的影子、有歌剧的影子、还有民族戏剧的影子,吸收和借鉴了很多种唱腔、甚至旋律。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元素放在一块、它最后体现的还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每一个唱段,我真的都非常喜欢,而歌曲上的这种变化,我也在等待着观众,特别我的粉丝们的检验。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今天去讲“昭君出塞”的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李玉刚:我认为昭君出塞的故事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她虽然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女性,但她却完成了她自己生命当中最美好的绽放。我只是希望说不仅是女性、每个人生而为人,那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绽放自己生命当中最好的色彩。
环球网文化频道:扮演王昭君这个形象,会有怎样特殊的感受?
李玉刚:我认为冥冥之中是感受到王昭君的那种精神。她一生当中都在行走,而从我个人来讲,是将近18岁时离开我的东北老家、走向社会,也经历了十年的颠沛流离,那是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最苦的十年。我在那段经历里也是一直在行走,所以王昭君的故事我一直都是感同身受。把她的故事搬上舞台,也可以说是自己心境的一种体现和写照,也是给曾经奋斗过的岁月一种纪念,以古喻今、以人喻己。这也就是我能够去把王昭君的故事演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环球网文化频道:说说您自己最喜欢《昭君出塞》这部作品的地方?
李玉刚:我喜欢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每次在唱作练习的时候也都会被感动,我认为它能够打动到我自己的内心。甚至工作量很大的时候,现在不少人都在爱看新闻或刷抖音来消解压力,而我最近这段时间最好的一种消解方式、让自己能够静下来的方式,就是听《昭君出塞》里面的音乐。
“传承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文化沉淀下来,演出的背后就是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可以生生不息的一种精神追求。”——李玉刚
追寻传统文化是跟随初心的坚持
在《少年派》中,六六借林妙妙、邓小琪、钱三一和江天昊四个家庭的故事提醒中国家长们:家长逼着孩子进步,首先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你在这个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阶层?
回顾人类的电影史,在那些光辉璀璨的伟大作品背后,还有着许许多多让观众充满期待和憧憬的未竟之作。那些原本拥有天才的导演、顶尖的演员和一流编剧所组成的梦幻团队的电影,最终却因为种种因素未能上映的原因。
6月15日,“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品源自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这些作品流传有序,大多来自于自艺术家本人的继承人和其遗孀的继承人的代税捐赠。